(5)内耳

图6 内耳结构示意图
经过耳郭、外耳道、中耳,就到了最为关键的内耳(图6)。内耳就像一个长着三根半圆形触角的蜗牛一样,趴在中耳的内侧壁骨头里面。位于前方的蜗牛壳就是我们说的耳蜗;位于中部,类似于蜗牛的头部是前庭,镫骨底板封闭的卵圆窗和圆窗连通前庭。位于后部的3个半圆形触角是3个半规管。内耳的结构外面包裹着厚厚的骨头,里面包着充满内外淋巴液体的空间,内外淋巴液里面有感受身体平衡、负责我们走路平稳、追踪移动物体的前庭器官和感受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前庭器官和听觉器官都是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毛细胞顾名思义是有毛的细胞,就和三毛流浪记漫画的三毛差不多,圆圆的脑袋顶着几根毛。可别小看这几根毛,这几根毛随着内耳腔内液体的波动,可以引起毛细胞的电活动,然后在支持细胞的帮助下将毛的动能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连着的神经纤维传入大脑,我们也就听到了声音。上述这些结构实际上都很小,耳蜗的长径不到1 cm,短径不过0.5 cm,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毛细胞整齐地排列在螺旋状的耳蜗内。就是这个狭小的精密空间,处理日常的20~20 000 Hz的声音!而这些微细的结构所需的能量则是通过纤细的小血管供应,这些血管的堵塞会直接造成上述微细结构的损伤,表现为突发性聋。由于这些微细结构都是高耗能、高度分化的,因此对缺氧的耐受极差,而且损伤后几乎无法修复如初,所以对于耳聋,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当然医生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挽救耳聋。最常见的是助听器,其实质是一个声音放大器,使用的前提是听力下降不是很严重。还有就是人工耳蜗。由于人工耳蜗的出现,让完全没有听力的患者也可以获得听力。其实质是取代了耳蜗内的毛细胞功能,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与耳蜗相连的听觉神经纤维。当然人工耳蜗成功的前提需要有耳蜗的骨性结构(不一定完全正常)和与耳蜗相连的听觉神经。当听神经完全没有时,医生通过电极刺激听神经的中枢端也可以获得听觉感知,但是效果就很差了。好在这种情况还是极少见的。
讲完了耳朵听觉功能,大家似乎就认为耳朵讲完了,对吧?其实耳朵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甚至不亚于听觉的功能,那就是平衡功能。其实我们的身体要保持平衡,行走自如,很大一部分来自前庭和3个半规管。前庭里面有两个器官分别是球囊和椭圆囊,其实就是两个类似小土包的突起,上面长满了毛细胞。但其却可以感知我们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加速度。而3个半规管里,每个都有一小撮像和尚戴的高帽一般的称为壶腹嵴的结构,其作用是感知6个方向的角加速度。这些方向加速度的感知可以让我们时刻知道头部和身体所处的位置。当这些器官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旋转感、晃动感,称为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