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耳膜
外耳道的深处是像纸片一样薄的耳膜(图4),可以说是薄如蝉翼。耳膜是外耳与中耳的分界线,它将中耳与外界隔绝起来。所以正常的耳朵,中耳与外耳道是不相通的。耳膜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有的人外耳道比较直,可以借助灯光看到泛白的耳膜,多数情况需要借助特殊的耳科器械才能看清楚全貌。耳膜的主要作用是随着进入外耳道的声波而发生内外移动,类似于鼓的封皮。耳膜由于很薄,过大的冲击气流、外物和感染会引起耳膜破裂,也就是常说的耳膜破裂或穿孔。耳膜破裂后,如果没有感染化脓,一般都会自行愈合,愈合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数天到数月。这期间需要防止外耳道进水,避免感冒,避免做捏鼻鼓气动作(后面会讲到为什么)。除了急性破裂,耳膜还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局部内陷,多数是耳膜上部,看上去比较松弛,也称为松弛部,下部分为紧张部,这部分像鼓的封皮,占耳膜总面积的大部分,主要起传音作用,这部分发生穿孔会引起听力下降。松弛部内陷会引起脱落的上皮组织无法排出,从而不断积聚,不断生长就会向内压迫破坏周围的骨头和结构,也会引起感染,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胆脂瘤形成,需要尽早手术切除。

图4 正常的耳膜
超过3个月的耳膜紧张部穿孔,依靠人体自身的愈合能力来修复恢复正常的状态和功能已经不太可能,这时候就需要耳科医生进行耳膜修补手术。尽管称之为耳膜修补手术,也不能顾名思义,把耳膜像补衣服一样补起来。医生的工作其实是通过手术显微镜或耳内镜进入外耳道,看清楚耳膜的结构,使用显微器械在穿孔的边缘,把边缘失去生长能力的瘢痕组织去掉,暴露耳膜正常的三层结构,然后使用人工材料或人体其他地方的膜样组织,比如包裹颞肌的筋膜、包裹耳屏软骨的筋膜或脂肪组织或软骨片在穿孔部位搭一个桥,这样前面新暴露的耳膜三层结构中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组织就会沿着搭的桥爬行,最终封闭耳膜穿孔,搭桥的组织会在后期的重建过程中被重新破坏、吸收,变成耳膜结构或直接参与耳膜的重建。耳膜修补能否获得成功与机体自己的修复能力、中耳的通气功能以及术后护理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