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规耳鸣听力学检查

(2)常规耳鸣听力学检查

CIba基金会1981年论坛上倡议耳鸣的听力学检查方法包括4个方面:音调(pitch)、响度(loudness)、可掩蔽性(maskability)、残余抑制(residual inhibition)。Henry等2005年发表了耳鸣测试评估指南。

耳鸣常规测试包括常规听力检查、超高频听力检查及音调、响度、最小掩蔽级及残余抑制。

▶音调匹配:音调指对声音频率的心理感知,即声音的尖锐或者低沉。二项迫选法是让患者判断两种纯音中哪种更接近耳鸣的音调。每次给出两个频率,患者每次均要在两者间做出选择,最终逐步缩小频率范围至两个最相邻1/3倍频程的两个频率,再行倍频混淆试验。

▶响度匹配:响度指对声音强度变化的心理感知量,也就是声音的响亮与轻柔。从确定的频率阈值开始,询问患者耳鸣声与刺激声大小比较,以1 dB为步长调节大小,直至接近,即获得响度匹配。

▶最小掩蔽级(minimum masking level,MML):寻找能够完全掩蔽患者耳鸣的最小噪声(宽带噪声或白噪声)。以1 dB为步长逐渐增加强度,直至双耳同时或先后掩蔽。

▶耳鸣掩蔽听力曲线(tinnitus masking curve):在各频率用纯音或者窄带噪声测试,记录刚好掩蔽耳鸣的最小强度,在听力图中连成线,曲线被称为耳鸣掩蔽听力曲线。

根据曲线与听力图之间的关系,掩蔽曲线分为5型:汇聚型;分离型;重叠型;间距型及不能掩蔽型(拮抗型)。在5种掩蔽曲线中以重叠型的掩蔽治疗效果最佳,汇聚型其次,而拮抗型则无法掩蔽。

▶残余抑制(residual inhibition,RI):让患者听最小掩蔽级以上10 dB的噪声1分钟,观察耳鸣是否消失或者变小,并且记录耳鸣响度较之前减小的百分比。如果消失比例高,一般认为掩蔽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