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耳鸣的代偿与失代偿
耳鸣是指没有外界声源存在的情况下,感知到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是无意义的声音,才称为耳鸣。对于有含义的声音或讲话声属于精神科范畴,不属于耳鸣。耳鸣多数情况是耳朵受损或人体状态下降(或许这种全身状态下降就是中医认为的肾虚表现),出现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的外在表现,提醒人们身体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其本身只是起到警示作用,而不存在严重危害。因为毕竟是一种物理表现,不是次声波,也不是辐射,不存在引起人体损伤的基础。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引起大脑的高度警觉,就在于大脑能追踪可疑信号,并进行经验判断其是否具有危害性。这是大脑的优点,是提高注意力、启动学习和思考的必备条件。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大脑处置信号方式不同,经验不同,有的草草而过,有的会追根问底,从而有不同的发展结果。有的人很快对这种信号漠视,一旦信号被大脑漠视,这种信号将会逐步被大脑所消除(留出足够的内存解决关心的问题,毕竟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不对人的意识活动产生任何影响,从而处于无害状态,称之为代偿期或适应期。处于这种状态的耳鸣是不需要就诊或寻求医生帮助。但是需要提醒患者,应该明确其听力是否存在下降或变化,如果听力存在变化,尤其是下降趋势,建议去耳科就诊做个详细检查排除已知的疾病可能。
有的人由于既往经验原因,认知程度原因,加之对网络泛滥的虚假信息误导则会处于不利的情绪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存在多数被归咎于耳鸣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声音上,从而与情绪系统结下不解之缘。从此被患者的大脑所时刻关注、记忆,大脑的注意力也几乎完全消耗在耳鸣上,精力下降,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思考。从而被无限放大,这时的耳鸣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替罪羊(实际上是患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发挥主要的作用),这种状态为耳鸣的失代偿期。由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日常工作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医生的帮助。医生的作用除了排除已知的可能疾病,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患者将耳鸣与情绪系统的不合理联系切断,让大脑努力不去关注耳鸣,让大脑的记忆系统忘记耳鸣。而所有这些工作的关键还是要发挥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