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的由来
2025年09月26日
天桥的由来
我国秦代已有天桥,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说的是,在骊山之间,用一道道彩绘天桥,连接往来交通,宫人们穿行于天桥之上,虽处山峦如履平地。火车出现后,铁路交通部门在旅客众多、运输繁忙的车站内,常架设跨越站台间轨道的天桥,供旅客上下车时通行,以免直接在轨道上穿过,发生危险。在国外,深受交通事故困扰的发达国家,为了综合治理城市交通,20世纪60年代掀起“天桥热”。从1962年到1970年,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等六城市,8年建造人行天桥3300余座,事故锐减。地窄人多,人车如潮,几近“爆炸”状态的香港,从主要轮渡码头兴建起一座数百米长的天桥,每天把70万人次的乘客输入市区,再分别从三座支线天桥转到闹市。80年代初,中国的工程师们在设计和规划城市时,开始把行人过街摆到重要位置来考虑。1980年9月,国内第一座现代化人行天桥——广州人民南路西濠口天桥正式开通使用。1982年7月1日,北京西单商场天桥和上海延安东路外滩天桥同时竣工,各为两市第一座天桥。此后,人行天桥相继出现于各地的城镇,并且朝着既实用又美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