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局的由来

邮局的由来

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邮”字的解释,是古代官方设置的专门机构,用来传递文书,沟通京城与地方及边塞的联系,称为驿站。唐朝以前,仅置陆驿,唐以后增置水驿。至元代,随着海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发达,驿道能沟通欧亚两洲。

古代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公文,此外,还向奉使过境的官员供应食宿车马。据记载,传递分为三等:步递、马递、急脚递。其中以急脚递最快,一昼夜行400里,多用于战时。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传递紧急公文的军卒,腰束革带,带上悬铃,下骑快马。听到铃声,行人就遥避路旁。

邮驿在汉朝由太尉下设的法曹所管辖,在唐代由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掌管。至清末,邮传部成立,下置船政、路政、电政、邮政四司。从这时开始,“邮”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成为一项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