橇板的由来

橇板的由来

橇板,有的地方叫作“踏槽”、“海马”或“骀”,是沿海地区渔民行走于海涂淤泥之上的一种交通工具。

《史记·夏本纪》有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述。唐时,我国沿海渔民已知用它作交通工具,去海涂上捕捞退潮以后滞留下来的鱼、虾、蟹、蛭、贝类等海产品。

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率部于福建沿海一带抗击倭寇侵犯,一天,被戚家军击退的一伙倭寇逃至连江县马鼻村一带,趁海潮退下,龟缩到海边船上,企图凭借一大片淤泥很深的泥淖滩头负隅顽抗。戚继光见状,在渔民的帮助下,征募来一批橇板,令兵士乘橇冲锋,行走如飞,迅速接敌,聚而歼之。可见,橇板在反侵略战争中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沿海各地橇板制作式样不尽相同,但基本格局大同小异。一般有2米长,底面平坦,前头微翅,两边有弦帮,中间隔成两个舱,上可放置木桶和竹篮。行进时,人抓住“开”字形的扶手,一足跪在木板上,另一足蹬泥向前滑行,十分方便省力。这种简陋而独特的泥上交通工具,后来还传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