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传的由来

驿传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驿传作为招待往来官吏和文书邮递的一种交通制度,历代沿袭了2500多年。

驿使,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左传》中载: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死,发兵袭郑。郑国商人弦高正赶着牲畜,去周经商,路遇敌兵。一时急中生智,假托君命,以12头牛犒师,虚与周旋,同时,利用驿传将秦兵犯郑的消息急告于郑。秦兵见郑已有戒备,就绕道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而还。可见,当时的驿传通信已经比较完备,而且速度也很快。

战国时始设邮驿。邮,是传递书信的机关,《说文》:“邮,境上传书舍也。”驿,是供因公过路的官吏食宿和车马的机构。汉代的驿传通信已很发达,全国各地到处设有驿舍,供歇宿。交通干线上每30里置驿一所,此外,又有邮亭供传递文书。《汉书·黄霸传》:“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可见,邮亭也可供传递文书的人歇宿驻足。那时,不但中原地区驿传相当普遍,而且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开始有了驿传。《后汉书·鲜卑传》:“鲜卑始通驿使”。

唐时,为加强对全国驿传的统一组织领导,朝廷内六部之一的兵部,专门掌管全国1639所驿站,并在江河码头设水驿86所。驿有驿田,设驿长,置备车、马、船、负责派遣役驿夫。

宋代,每10里或20里设一邮铺,有铺卒传递文书;大路上并设马递铺。军事时期,以士兵代百姓为驿递夫,称为急递铺兵,即专门传送军事情报的军卒。元代驿传称“站赤”,组织规模极大,能通欧亚两洲交通。明代各地都设驿站。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递运所的任务,主要是运送官家应用的物品,水陆交通要道均有设置。清废递运所,仍置驿站、铺递。不同的是,驿站分为二种,各省内地所设的叫驿,专为军报所设的称站。另外,还有塘、台、所、铺等多种名称。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参照西方国家制度,设立了邮传部,以尚书及左右侍郎为主官,监督执行有关路、航、邮电的政令。自此,在我国历史上沿袭了2500多年的驿传制度宣告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