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由来

书信的由来

我国古代书信的出现,几乎可以追溯到文字的产生。

当时的书信一般为一尺见方的木板,即为现在的信笺。外边是一只大木匣子,即现在的信封。古人管信笺叫天牍(古代管写有文字的木版叫“牍”,书笺为一尺,故称尺牍)。管信叫“函”。因此,古人称书信为“尺牍”或“函”。“信”这个字,在古时是指人的言语、行为诚实,我们今所说的“信”,是从古代“信物”中转化来的。到了明代,我国随信带物民间风俗很盛行。古代寄信十分困难,主要靠人力或马匹传递。如果路程较远,一封信要在途中耽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古人常利用捎口信的办法,来减少这种麻烦。比如唐代诗人岑参怕家人挂念,他便在路上截住一位熟人,请他回到长安告知亲人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人迹罕见,交通阻隔的地方,人们有时利用动物如鸽子、狗、马等传递信件,也有人用海水、河流传递信件。比如,发现了美洲大陆的西班牙人哥伦布,在从美洲坐船返回欧洲时,担心重洋远涉,风多浪险,不能回到他的祖国,于是给西班牙皇后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张美洲大陆的地图,把这些东西装在一只瓶子里封好,投进了大西洋的海面上,这封信自1493年发出,直到1852年才被一位美国船长在直不罗陀海峡的水面上发现,这封信在海上共飘了359年,书信发展到今天。写信也出现了不少的奇迹。西方有一种专门写信的电子计算机,模仿人的笔迹维妙维肖,它在10分钟之内,就能写完300多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