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陆军的表面兵力
乔治·卡尔洛维奇·施塔克尔贝格
尼古拉·普拉托诺维奇·扎鲁巴耶夫
1904年3月月底,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到达奉天,从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利涅维奇手中接过了俄罗斯帝国陆军的指挥权。当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麾下的俄罗斯帝国陆军从字面上看约有二十五万人,其构成为:步兵二十二万三千人;骑兵二万一千七百六十四人;工兵四千人;火炮队配有野战炮四百九十六门,骑兵炮三十门,机枪二十四挺。这二十五万人被分成了四个军—每个军包含若干个步兵师及一定配额的炮兵和骑兵;另有两个哥萨克独立师,四个边防旅,铁道部队,要塞炮兵队,以及多个没有分配编制的小股部队。第一军的指挥官是乔治·卡尔洛维奇·施塔克尔贝格;第二军的指挥官是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扎苏利奇;第三军的指挥官是阿纳托利·米哈伊洛维奇·斯特塞尔;第四军的指挥官是尼古拉·普拉托诺维奇·扎鲁巴耶夫。从表面上看,这支军队威风凛凛,俄罗斯人以为它可以让日本帝国陆军闻风丧胆,但遗憾的是,其实际情形与表面上看到的大不相同。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抵达中国东北地区指挥作战时,俄罗斯帝国陆军大部分兵力并不在前线附近,而是正被紧急集结到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但西伯利亚铁路并不具备相应的运输能力,士兵们是零零散散地被运往战区的。当时形势危急,不容许拘泥于文件上的安排。例如,第七师、第八师本应归属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扎苏利奇指挥的第二军,实际上却被派去协守旅顺口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了。前面讲过,旅顺口的俄罗斯帝国守军此时的指挥官是阿纳托利·米哈伊洛维奇·斯特塞尔将军,但他根本无法指挥本应由他负责的第三军的作战行动,因为第三军的东西伯利亚第三步枪师及本应归属第一军的东西伯利亚第六步枪师都被派到了鸭绿江,参加了1904年5月1日发生的那场结局悲惨的战斗。俄罗斯帝国陆军做过很多次此类调动,这只是其中比较明显的几次。由此可见,俄罗斯帝国驻中国东北地区军队编制体系已完全乱套。在和平时期,一支军队的官兵根据在战争中遇到的情况共同受训,这样在作战时才能勠力同心,但俄罗斯帝国陆军编制被打乱,根本就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俄罗斯帝国陆军组织混乱的问题不仅在军级单位分配方面非常普遍,而且在军级单位下属部队的调动方面也很明显。如果部队存在缺员问题,就索性将紧急征召的士兵补充进去,以使它们达到标准编制。很多时候,军官之位要由来自驻守俄罗斯帝国其他地方的志愿兵填补。因此,俄罗斯帝国驻中国东北地区的陆军是一支组成不一的部队,其战斗力与日本帝国陆军差距很大。日本帝国的战略家在和平时期就一直努力使日本帝国陆军臻于完美,并且日本人为这场他们预见已久的战争准备得非常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