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

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

除了上面列表中的军舰,波罗的海舰队包括:一支由七艘航速二十八节的驱逐舰和八艘鱼雷艇组成的鱼雷艇队;来自黑海舰队的“基辅”号、“弗拉基米尔”号、“沃罗涅日”号、“坦波夫”号和“约斯拉尔”号,其中“基辅”号、“弗拉基米尔”号、“沃罗涅日”号的排水量均为一万零五百吨,航速为十二节,“坦波夫”号和“约斯拉尔”号的排水量均为八千六百四十吨,航速为十二节;十三艘配备轻型火炮的运输船;一艘医疗船“奥勒尔”号。从理论上看,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但一分析就会发现其战斗力比理论上要弱得多。虽然波罗的海舰队中有四艘级别强大、设计统一的先进战列舰,但它们的一些友舰的实力明显较弱,这大大削弱了先进战列舰的战斗力,因为在海战中一支舰队的机动能力与舰队中作战能力最弱的军舰是一致的。这一点在上村彦之丞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巡洋舰分舰队的交战中就已得到证实。当时,巡洋舰“格罗莫鲍伊”号和“俄罗斯”号因支援符拉迪沃斯托克巡洋舰分舰队中的“跛脚鸭”—“留里克”号,吃尽了苦头。波罗的海舰队中的“奥斯利亚比亚”号于1898年下水,与旅顺口沉没的“佩列斯韦特”号和“胜利”号是姊妹舰。它的作战能力并不比“苏沃罗夫公爵”级别的战列舰逊色多少。在至关重要的航速方面,1891年下水的“西索伊·维利基”号与“纳瓦林”号明显处于弱势—它们从没达到正常航速。波罗的海舰队中仅有的两艘装甲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和“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其作战能力与描述并不相符。它们不仅航速慢、装甲轻,而且舰炮的威力相对较小。和当今性能最优良的装甲巡洋舰一样,“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和“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并不适合待在战斗序列里。而在波罗的海舰队剩余的巡洋舰中,有些只是配备武器的商船,都不是威力强大的战舰。导致波罗的海舰队战斗能力降低的另一个因素是舰队中军官和船员的素质。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帝国海军最优秀、训练最有素的水手和轮机工程师就被派去了太平洋舰队,现在俄罗斯帝国海军已没有足够可供利用的储备人才。现代的战斗人员—不管是轮机舱里的,还是火炮甲板上的—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员,这些人员不可能短期之内就培养出来。司炉、技工、轮机手、管理鱼雷的长官、炮手,甚至海军将官,都要经过多年的认真训练才能具备有效的战斗力。然而,编入波罗的海舰队的船员都是仓促凑成的,军官也都是海战生手。他们不仅战斗水平较低,而且没有任何战斗经验。这是波罗的海舰队起航日期一再延误的主要原因,也是它起航之后立刻会遭遇灾难的主要原因。波罗的海舰队的远东之行几乎以悲剧和耻辱告终。综合上述所有因素,可以看出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显然远不如它一到达远东海域就要与之争夺制海权的日本帝国海军舰队。与到达远东海域时将会面临的命运相比,波罗的海舰队还有一个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航程中的困难。俄罗斯帝国海军在沿途没有加煤站。在海上,从随行的运煤船上给一支庞大的舰队加煤,这种操作当时还行不通。波罗的海舰队要航行近一万三千英里,耗时至少一百天,很可能还会延长三十天。在这个过程中,每艘大型军舰需燃煤五千吨到六千吨,而每艘小型巡洋舰需燃煤二千吨至三千吨。不过,加煤困难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无法克服。在解决加煤问题时,俄罗斯人也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这也是俄罗斯人说波罗的海舰队不容小觑的首要原因。俄罗斯人就燃煤供应问题与英国公司展开了谈判,但英国外交部裁定说签署这样的合同会违反中立法。德国人则表现得比较殷勤,其态度是“善意的中立”。他们满足了俄罗斯人的所有要求。随后,大单的英国煤炭在卡迪夫港集中,这些煤炭将被运送到中立港的德国收货商那里,然后再转运至波罗的海舰队将要停留的港口。若严格按照国际法,加煤设施是不能用于交战国舰队的,但俄罗斯帝国是有关国家的近邻,又是其中一个国家的盟友,而且俄罗斯帝国的敌国—日本帝国离它们都太远了。因此,齐诺维·彼得洛维奇·罗热斯特文斯基并没有遇到什么不便。他率领的波罗的海舰队不仅能驶入任何想要进入的港口,而且停留时间也能完全由他自己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