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趋
2025年10月13日
1.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意思是说,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些人的面前走过时,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后辈从前辈面前走过,当然更只能小步快走,决不能昂首阔步。《论语·季氏》云:“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大意是说,孔鲤两次快步走过庭院,同正独立庭院的父亲孔子对话,孔子要孔鲤“学诗”、“学礼”。从此以后,“趋庭”专指承受父亲的教诲;而“鲤对”则专指儿子回答父亲的问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便用“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文句,表明他要不了几天将去探望父亲,他也要像孔鲤那样,接受父亲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