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与节日
洒红节,也称泼水节,在印历十二月(公历2、3月)举行。现已成为全印度人民的节日。洒红节又名霍利节,它正值作物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亦称为春节。
关于洒红节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印度古代有个名叫希尔涅克西普的国王,他生性残暴,妄自尊大。要举国上下臣民奉他为至高无上的神明。而其子帕拉赫拉德刚正不阿,不顾其父威逼迫害,坚信“保护神”毗湿奴。国王怀恨在心,勾结妹妹霍利卡阴谋陷害帕拉赫拉德。霍利卡有抗火魔法,一天,她设计把帕拉赫拉德拉入熊熊的火堆中,企图烧死他,帕拉赫拉德由于神灵保佑,在火中安然无恙。而狡诈的霍利卡却因咒符失灵,被烧成灰烬。当帕拉赫拉德从火里走出来时,人们向他泼水,并在水中渗入红颜色,以示庆祝。因此,该节日又称“烧霍利卡节”。这一天,从清晨开始,不分男女老幼,人们一见面,就互相劈头盖脸地浇泼红水,涂抹各种颜色的花粉,衣服被搞得花花绿绿,面孔变成大花脸仍不肯罢休。亲友们还彼此在额上点吉祥痣。入夜,停止洒水。人们点起篝火,尽情歌舞,深夜不散。
十胜节,是印度教三大节日之一,于每年九、十月份举行。“十胜节”是欢庆罗摩战胜十首魔王罗婆那的节日,罗摩是十车王的大儿子,为了立储的缘故,甘愿到森林中去流放14年。其妻悉多自愿同往,同甘共苦。不料到森林里后,悉多被十首魔王罗婆那劫走。后来罗摩在神猴哈努曼的帮助下打败了十首魔王,救出悉多。这时流放的14年已满,他们返回京城,恢复了王位。“十胜节”一共要庆祝10天。头9天到处搭台演戏,印度人称之为“罗摩里啦”。从罗摩出生演起,一直演到胜利为止。最后一天是焚烧罗婆那的纸人,象征罗摩的彻底胜利。印度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十胜节”?首先是宗教上的原因,因为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乃是保护之神,可以保佑国泰民安。另一个原因,印度人民向往幸福的未来。他们从罗摩的经历中得到慰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灯节,在印历九月(公历10、11月间)举行。它富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要庆祝三天。灯节源自罗摩打败罗婆那返回京城的胜利,于是家家户户点灯来迎接他凯旋归来。节日来临时,无论在农村或城市,家家擦窗扫地,有的在住宅家门前地面画上各种色彩鲜艳的图案。一般人家用泥制小油盏排在墙头,以一豆荧光,来祈求司掌人间财运的女神吉祥天女克拉希米的惠顾;有钱人家除用五彩灯泡环绕房屋四周外,还点上芳香四溢的酥油灯。这三天内,街上灯火彻夜通明,爆竹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人们,不断念着“罗摩,罗摩”,表示吉祥祝福之意。城里的主要庙宇和高大建筑物上都装上各式各样的彩灯。市民的门窗上、走廊上、厨房里,甚至阳台和屋顶上,都点上了灯,有电灯、油灯、纸灯,也有各种各样的花灯、宫灯,有的摆着,有的挂着,有的成串,有的成片。在街头漫步,有如生活在灯的海洋,极目望去,繁灯如织,一直延伸到天际,天上地下一片灯海,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星海之夜图景。节日夜晚,人们还在一起吃“团圆饭”。这顿饭,鱼肉蔬菜,海鲜野味,应有尽有十分丰富。吃饭前,首先是敬神。有的人家还敬牛、敬狗等。吃完“团圆饭”人们乘兴涌向街头,尽情歌舞。印度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把这一天看作吉祥、幸福的象征。无论男女老少这一天都穿上新衣服,以表辞旧迎新。商店里的商人也习惯从这天起换用新帐本,开市求吉利。因此,点灯节也可说是印度的新年。其隆重和热闹程度不亚于“十胜节”。
蛇节,每年7月底8月初,印度孟买以南一个名叫雪拉的小村庄,吸引着大批游客去观看一年一度的雪拉拉蛇节活动。
节日开始,全村人列队游行,举着彩旗,吹着螺号,敲锣打鼓,朝村中的神庙走去。到了庙里,男人们把蛇放在湿婆神像前,蛇则随着音乐的旋律轻轻摆动身躯,在晨曦中熠熠发光。从庙中出来后,人们把蛇放在村里的草地上,妇女们用满盘的牛奶、稻米和鲜花供奉它们,并且把花朵轻拂蛇头或用彩色香粉扑撒在蛇身上。活动结束,所有的蛇都被放掉,让它们回到洞穴和稻田,以待翌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