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
2025年10月13日
家庭礼仪
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礼仪规定中,家庭的礼仪规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多方面的道德说教,有范围人心,引导大众为善,和维持、安定国家社会的效用,而且易于施行,成为约束社会生活的一种力量。“治国在于齐家,齐家在于修身”的政治原则,也通过它得以贯彻执行。慎子说:“礼从俗”。《礼记·曲礼》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好些礼,最初本是民俗。它的内容,有好些部分,实际就是约定俗成的民俗精华。因此,礼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古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在奴隶制时代,中国还没有出现家礼,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也规范着家庭的人际关系。那时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家,就是朝廷、诸侯国、采邑的官府,贵族家庭与各级政权二位一本,官常礼兼有家礼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聚族而居是普遍现象。家庭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与社会细胞,具有传授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和执行伦理规范的职能。于是家礼也就应运而生。
封建家礼,往往以家规、家训、家范、族训、族约、宗规、宗约等等为其表现形式。不同的家庭由于地位、传承、经历、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所定家礼各有特色,但更多的是具有共性,即都以“三纲”、“五常”为指导思想,贯彻着儒学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兄仕弟悌、夫贤妇随的基本精神,带有浓重的封建礼教和宋明理学色彩。
家礼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祖孙之礼、父子之礼、婆媳之礼、兄弟之礼、夫妻之礼、闺嫒之礼和主仆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