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与节日
惠风节:埃及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埃及科普特历八月中旬举行(相当于公历4月下旬)。古埃及人以农为本,人们都十分看重这个节日,视为幸福的希望。该节日的阿拉伯语叫“谢姆奈希姆”,含有“吸入和风”之意,汉译作“和风节”或“惠风节”。据传统习惯,人们在惠风节这一天,总要吃鸡蛋、腌鱼和生菜。为什么呢?据说,古代法老和哲学家认为,宇宙呈蛋形,后来分成两半,才有了天穹和大地。于是,鸡蛋被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和起源。古埃及人认为,在惠风节吃鸡蛋是新年的吉兆。还说节日里不吃鸡蛋,眼睛就会凸出来。惠风节吃鱼也有来历。古埃及人崇拜鱼类,认为江河湖泊里出现游鱼,是好兆头。后来地中海沿岸的凯奴西城居民制作了腌鱼,每当惠风节来临就美餐一顿。至于生菜,古埃及人认为它象征春天的葱绿,又发现生菜能强壮身体,促进生育,就把生菜作为祭品供养生育之神。从此,在惠风节吃鸡蛋、腌鱼和生菜的风俗沿袭至今。
“斋月”和“开斋节”。“斋月”是伊斯兰教的传统祭礼月。传说安拉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一年,把《古兰经》内容传授给他。穆罕默德受到启示,自称是安拉的使者,开始了传教活动。穆斯林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历(即回历)九月实行斋戒,故称“斋月”。在斋月里,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戒绝饮食,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由于伊斯兰教历与公历的差异,斋月的时间每年不同。守斋月是每个穆斯林的自觉行动,但病人和哺乳妇女可在以后补斋。如无特殊原因,在守斋期间吃喝,要罚斋,犯一天补60天。斋月可让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不要挥霍无度。在斋月内还要求富裕的穆斯林起码向穷人捐赠8升谷物或相当的钱。让穷苦的穆斯林买件新衣和得到必要的食品。以备斋月后欢度佳节。斋月一般为30天,但第三十天如已见新月出现,则守斋29天,次日即为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的开斋节。开斋节是穆斯林的盛大节日,一般放假三天,节日第一天清晨,男女老少打扮得整整齐齐,去清真寺做礼拜,节日期间,每家每户的大门白天都敞开着,恭候亲戚朋友和邻居们上门道贺。青年男女常特意选择这一佳节举行婚礼,给婚礼增添欢乐。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伊斯兰教又一个盛大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相传北部阿拉伯人的始祖易卜拉欣受安拉的启示,要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以表示对安拉的虔诚,当易卜拉欣遵命执行而举起刀子的一瞬间,安拉派遣特使牵着一只羊匆匆赶到,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就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伊斯兰教产生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继承这种礼仪,把古尔邦节定为宗教节日之一。凡具相当经济能力的穆斯林,都要在节日里宰羊、杀驼或屠牛,分发给贫民,接受宾客,馈赠亲友。
尼罗娶妇节。尼罗河与埃及人民有着紧密的系,每年6月17日或18日,当河水开始变绿,预示即将泛滥的时候,埃及人便要举行一次欢庆活动,希望河水大泛滥,确保农业丰收。这个节日,被称为“落泪夜”。由于古埃及人对这条神秘巨流的畏惧和迷信,产生了为尼罗河伯娶妇的习俗。每当节日来临,就要在全埃及中选出一位美貌少女作新娘,盛服艳装,用彩船载入尼罗河,在迎亲仪式完毕后,将新娘抛入奔腾的河水中。这种落后残忍的陋习相沿了几千年,直至哈里发欧麦尔执政(公元632~644年),才下令取缔。到20世纪40年代,埃及政府又恢复了尼罗娶妇的节日,称为“忠诚节”。此时大河两岸万头攒动,彩船下水,人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热闹场面。不过新娘已不是真人,而是用石膏制成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