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到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长大成人之后,只认为孝顺是一种行为,很少考虑孝道的学问。我便是如此,因为学了美术,即使偶尔看到“郭巨埋儿”之类的图画,也是一笑了之,因为在幼年时便听祖母讲过这种可怕的故事。
到了1992年,我已经六十岁了。看到当年11月7日《扬子晚报》上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是富裕起来的苏南农村,有一个村子的“农民公园”,新建了一套“二十四孝”的雕塑,当作传统美德宣扬。这件事使我很惊奇,也感到文化上的事马虎不得。按照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认准的事坚持做下去,不喜欢、不明白的事也要弄清楚。所以,便想把古时的“二十四孝”和“孝道”,考察一番,弄明白究竟为什么“郭巨埋儿”会得到一釜黄金,“王祥卧冰”会跳出三条鲤鱼来。
每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他的思想也就是社会的主导思想。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宣扬“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都是为了制造“受命于天”、“遵从天命”的舆论。儒家的学者最懂得这一点,所谓“河图洛书”、“麟吐玉书”也属于这一类。这只是一个方面,封建统治者把孝义、孝悌、孝廉、孝忠结合起来,由孝的内涵向外推延,从孝亲到忠君,用以治理国家和感化民众,成为巩固其统治的政治手段和工具。
在儒家的十三经中有《孝经》一书,将孝道视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所谓“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将天、地、人“三才”贯穿于孝。并且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之“五孝”作出了规范,各有要求。在《礼记·祭义》中,曾参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将孝分出了等次。不但把赡养父母放到了最低位,并在此之上赋予了崇敬父母和扬名显亲的内容。
在教化问题上,仅靠文字的表述是有限的,况且大众识字者不多。西汉的刘向写了《孝子传》和《列女传》,以实际人物及其事迹代替空泛的说教。《孝子传》早已失传,清代茆泮林辑录的《古孝子传》中,只有舜、郭巨和董永。据说最初有图,称作“图传”(以后还有“诗传”),创造了一种有利于宣扬的方式,为后世所采用。
早期的孝行图多刻在石头上。东汉时期,山东嘉祥的武梁祠画像石,刻了不少孝子列女的故事,但别处的画像石却不多。南北朝时,多刻在石棺和棺床上。宋代出现了“二十四孝图”,但人物故事并不固定。据说定型的“二十四孝”为元代郭守正所编,一直流传下来。明清两代大量的“二十四孝图”,是印在蒙学书和通俗读物中的。
定型化了的“二十四孝图”,就封建统治者的功利而言,原意是树立典型,设为标准,不但一味拔高,并且生硬地添加“天人感应”内容,“二十四孝”便成了一些僵化的偶像,从整体看,是不足为孝的榜样的。为人尽孝,不能取法于“二十四孝”。
本书之旨,并非单纯谈孝和“二十四孝”,而是对孝道图的关注和研究,必然涉及到它的内容。古代的艺术,无不带有功利的目的,所谓“成教化,助人伦”,虽然传统性很强,也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今天看来,是须要认真鉴别的。
为了了解古代孝道图流变的情况,我们汇集了78个具体人物及其事迹,共400余幅图,可作分析比较。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孝道图,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艺术的精华,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新创作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有健康的人伦道德,应建立起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