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连救母

一、目连救母

农历时令,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阴浓,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庵观寺院,设盂兰会,传为目莲(连)僧救母日也。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渡。如清明仪……”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中元日各寺院设盂兰会,燃灯唪经,以度幽冥之沉沦者。按释经云:目莲以母生饿鬼中不得食,佛令作盂兰盆会,于七月十五日以五味百果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而后母得食。目莲白佛,凡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后世因之。又《释氏要览》云:盂兰盆乃天竺国语,犹华言解倒悬也。今人设盆以供,误矣。”

img

盂兰盆

河北武强民间木版画

所误主要不在“盆”上,因为倒悬的饿鬼也亟需食物,而是那个无关的“兰”字。画一盆散发幽香的兰花,与音译的“盂兰盆”毫无关系。真可谓“将错就错,西方极乐”了。

江南人称中元节为“七月半”。顾禄《清嘉录》卷七:“中元,俗称‘七月半’,官府亦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苏州地名),看无祀会,一如清明。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新亡者之家,或请释氏、羽流诵经超度,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七月半’”。又:“好事之徒,敛钱纠会,集僧众,设坛礼忏诵经,摄孤判斛,施放焰口。纸糊方相长丈余,纸镪累数百万,香亭旛盖,击鼓鸣锣,杂以盂兰盆冥器之属,于街头城隅焚化,名曰‘盂兰盆会’。或剪红纸灯,状莲花,焚于郊原水次者,名曰‘水旱灯’,谓照幽冥之苦。徐倬《盂兰盆会歌》云:‘城头鼓角吹遥空,沉沉月色来阴风。阴风淅沥纸钱飞,金山银山光闪红。道场洁净大欢喜,撞钟伐鼓声隆隆。声隆隆,灯烂烂,千盏万盏莲花散。莲花散成般若台,欲泛慈航登彼岸。啾啾众鬼泣荒丘,栖苔附草招同伴。魂来风月明竹枝,满地旛影横魂去。风月落森森,夜色转萧索。须弥一粟不可量,杯中净水甘露凉。安得甘露化为酒,孤魂一吸消愁肠。雉矫矫,狗喔喔,蟾蜍影灭高树颠,萤火飞光不成绿。’”

img

盂兰胜会

贵州安顺民间木版画

img

孝子木连过阴救母

北京民间木版画

往时的情景早已远去,我们只能借助古人的诗文了解那幽兰之盆和中元的盆会。生者惦念着死者,为解幽冥之苦,将“救倒悬”译成“盂兰盆”,在“盆”中盛着食物和衣物,以救饥寒之苦。说不定是最初翻译者的有意编排。“盂兰”,梵语音译为“乌蓝婆拏”,意译为“救倒悬”,即是解救地狱中的受倒悬者;盆为食器,可盛百味食品于盆中,既供养众佛僧,又为饿鬼进食,仰佛僧的恩光,以解脱饿鬼倒悬之苦。为了宣传因果报应,佛教所说的“地狱”,是很可怖的。

盂兰盆会的活动,相传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会期舍饭斋供僧俗,各寺院举行诵经法会,作水陆道场,放河灯,超度亡人。按照佛经的说法,盂兰盆(救倒悬)的主要发起者为目连。他是个僧人,也是个孝子。

目连也写作“目莲”、“木连”。即梵文音译“目犍连”,全称“摩诃目犍连”,简称“目连”。目连为古印度摩羯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皈依释迦牟尼之后,为其“十大弟子”之一,侍佛左边。传说他法力很大,能飞上兜率天(指人死后所登的“天界”),故称“神通第一”。其母死后,因为不信佛教,坠入饿鬼道中,并受倒悬之苦。目连至孝,看到母亲受罪,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出钱供养僧众,此难可解。于是,目连作盂兰盆会,并亲入地狱,以十方威神之力,救出了母亲。同时也使许多冤鬼得以解脱。所以,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都希望先人得到超度。

佛教的发扬与传播,很懂得对于艺术的利用。将说教式的佛经改编成生动的文学作品,叫作“变文”;将枯燥的经文画成可视的图画,称为“变相”。变文与变相,不仅活跃了佛经的内容,也更易接近大众。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的《目连救母变文》,全称《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演绎而成的。叙述佛弟子目连遍历地狱,目睹了地狱中的种种恐怖景象,找寻母亲青提夫人;并倚仗佛力,用咒语制服了鬼头,救出了母亲。

后来由变文而成为说唱的形式,并发展成戏曲“目连戏”。“目连戏”的出现,由元明时期的《目连救母》传奇,演绎成多种版本和剧种。如表现目连救母至诚的有《戏目连》《四面观音》;表现从母受难到救出的有《游六殿》《滑油山》等。使孝子目连家喻户晓。

img

目连经

宁夏民间木版画
表现目连进入地狱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