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儒家的经典
《孝经》是儒家宣扬孝道和孝治思想的经典。它的版本较多、也较乱。作者是谁,说法不一,在多种推测中以孔门后学所作较为合理。《孝经》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两本。所谓“今文本”,为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分十八章;“古文本”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注,分二十二章。孔注本已亡,有隋代伪作传世。唐开元七年(719),唐玄宗李隆基命诸儒鉴定今、古文两本《孝经》,会集六家说为注,刻石于太学。天宝二年(742)又重注颁行。郑注本和伪孔注本,由此并废。
现今通行的《孝经》,为《十三经注疏》本,即唐玄宗注和宋邢昺疏的版本。
历代帝王注《孝经》的很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文侯、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唐玄宗李隆基、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等。这些帝王,为什么对《孝经》特别感兴趣,为其作注呢?不是为了风雅,而是把“孝道”看作一切道德的根本,不但是治理国家的要道,也是普通百姓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孝经》的文字不长,也较通俗,经注释后多作为启蒙教育的教材。这种做法眼光看得很远,意在幼小的心灵上打上“孝道”的烙印。
以上这些注释本多有散失,我所读到的是一早一晚两个版本。早者是唐玄宗的注本,为《十三经注疏》之一;晚者是清世祖的注本,为清王朝最后一年(宣统三年,1911年)的石印本。后者是一本带插图的蒙学读物,书名是《御注绘图孝经》,并且加了“新增二十四孝全图”的副题。
《孝经》的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已从孝敬父母大大地扩展开来。共分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为总论,阐明孝的根本,孝道的宗旨。实际上是孔子与曾参的一段谈话: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吾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
唐玄宗注(宋刊本)
孔子所谈之“孝”,所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主要在于“事君”,也是封建统治者最感兴趣的要点,即以此树立“忠君”的观念。忠即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便是突出一个“忠”字。在古代常把“忠孝”和“孝义”联称,其意义即在于此。
《孝经》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之孝。在那时,人有贵贱之分和上下尊卑之别,对孝的要求也有区别,不会一样。天子之孝主要是爱敬于人,德教加于百姓,使民众有所依赖。诸侯之孝是谦虚审慎,以保持社稷稳固。卿大夫之孝,是在各方面严格遵守礼制,为民众做出表率。士之孝应以事父母的爱与敬,去事君以忠,事上以顺。庶人之孝就是努力生产,谨慎节用,供养父母。统称为“五孝”。
《孝经》的以下各章,论述了孝的意义和方法等,甚至认为孝符合于天地运行和人的本性。而主要的是利用孝道使天下得到治理。历史上那种挟制君主、非议圣人和目无父母的不孝行为,都是天下祸乱的根源。
这样,通过孝道就把封建社会所有的道德观念串联了起来,成为封建社会“政教风化”的重要手段。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1]敦煌本郑氏序说:“夫孝者,盖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若无孝,则三才不成,五行僭序。是以在天则曰至德,在地则曰愍(忧伤,哀怜)德,施之于人则曰孝德。”[2]这是孝之大则,已达极致了。再往前走,“上天”就会出来参与了。你看,汉朝的那个郭巨,为了赡养母亲,要把儿子埋掉,挖坑时不是挖出一盆黄金吗?

《御注绘图孝经》
(新增二十四孝图)
清世祖注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
烟台诚文信记翻印
清宣统三年(1911)

《御注孝经》图
卷首画
关于孝道的图画,自古以来大都是画孝行故事,从未听说有为《孝经》配图的。若干年前我竟在地摊上搜集到一本《御注绘图孝经》,并且附有二十四孝图。虽是一本不显眼的童蒙读物,又是晚清时期的石印本,但从研究孝道图的角度看,却是值得注意的一份资料。
所谓“御注”,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所作。图有两种:一种是画《孝经》原文或注释的语句,另一种是世俗流行的“二十四孝”,两者混杂在一起,共48幅;书前有一幅全页的卷首画,题为《御注孝经》,画中的执笔者当是顺治皇帝福临。这是一种用单线勾勒的石印画,技巧一般,无作者姓名,书后记有“田慰农书”字样,不知是否由他所画。
《御注绘图孝经》十八章,每章都有插图。第一章《开宗明义》有四幅,开头的两幅便是“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和《啮指心痛》,分别为两个孝子的事迹。这两个孝子是谁呢?我们在前已经提到,但没有谈他们的具体孝行。一人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一个是春秋时的曾参。曾参小时候家贫,每天到山中打柴,母亲一个人在家。一天有客人来,但曾参未回,母亲着急,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参感到心痛,以为家里有事,赶紧回家。这便是尽孝的“感应”说。虞舜小时,家人品行不好,都不劳动,让他一人耕田。他毫无怨言,独自为耕,由此感动了上天,派大象来替他耕田,群鸟也来帮助耘地。这本是讲故事,怎么可能呢?

孝感动天·啮指心痛
《御注绘图孝经》第一章插图:“二十四孝”图二幅

父母全而生之·以显父母
《御注绘图孝经》第一章原文和注释图解二幅
《开宗明义》的另外两幅插图,是《父母全而生之》和《以显父母》。前者是对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注释,画了一对父母为初生儿进行洗浴。后者是《孝经》原文,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画的是儿子做了官,穿着朝服拜见父母。
《御注给图孝经》除第一章《开宗明义》是总论外,其他各章都是分别论述某一方面。如第六章为《庶人章》,论述平民百姓之孝,也是四幅插图,两幅是“二十四孝”的,另两幅是对原文语句的图解。“二十四孝”的两幅,为唐代唐夫人《乳母不怠》和晋代吴猛《恣蚊饱血》。吴猛八岁,事亲至孝,因家贫夏天没有蚊帐,至夜就躺在床上任蚊虫叮咬,蚊虫吃饱之后,就不会再去叮咬双亲了。唐夫人的婆母年高无齿,不能吃饭,影响健康。唐夫人每天早晨梳洗之后,便以自己的奶喂养婆母,数年不辍。两个人,一男一女,一老一幼,都是平民尽孝。

乳母不怠·恣蚊饱血
《御注绘图孝经》第六章插图:“二十四孝”图二幅
《庶人章》的原文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插图《用天之道》画农民在稻田里插秧;《分地之利》则画两人正在伐木。
《绘图孝经》是一本童蒙读物,加上“二十四孝”图,无疑更丰富了,也更杂乱了。目的是学孝道,反而会迷茫于孝道。关于“孝感”的迷信,我们将在以下讨论。单独看《孝经》及其注释,它的功利目的和说教性是很强的。实际上成了封建社会进行政治教化的一种工具。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御注绘图孝经》第六章原文语句图解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