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礼义·忠信·孝弟·廉耻》屏条
过去的屏条画并不限于“二十四孝”,在题材内容上范围很广,并且以四季花卉、四时景致、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等最有特色。也有以道德说教为目的的。如潍坊的四条屏《礼义·忠信·孝弟·廉耻》,便是为了“成教化,助人伦”,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此屏条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幅高105 厘米,宽26 厘米,每条标有两个字,并画以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构成了两幅画,各有题记。这八个字和八个画面的题记为:
“礼”字,题记曰:“文公定礼,天地言亲。论长幼卑尊,婚姻嫁娶,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顺从,朋友有信。男女老少,各正名分。”
“义”字,题记曰:“殷末,孤竹君生二子,长伯夷,次叔齐。父卒,兄弟逊国隐首阳山。后武王伐纣,兄弟扣马而谏,口出不逊之言。王欲杀之。尚父曰:‘不可,此义士也。’”
“忠”字,题记曰:“春秋时,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故孔子曰:‘可谓忠矣。’”
“信”字,题记曰:“春秋时齐大夫晏婴,字平仲。与人相交无伪心,善恶总不犯疑。日久改恶为善焉。故孔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孝”字,题记曰:“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性至孝,每日奉亲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至晚。父母庥寝,每夜问安四次;将明自己方睡,终不解志。可谓孝之首也。”画面题词为:“出交天下士,入读古人书”。
“弟”字,题记曰:“东汉孔融,方四岁,善尽弟道,父母甚爱之。一日,父将梨数个撒在地下,使融分梨与众兄;融自食小者,与兄大者。父问曰:‘汝何食小不吃大?’对曰:‘兄长食大,余幼食小。’”
“廉”字,题曰:“齐国有一室家陈仲子,时人皆为廉士。兄禄不食,兄室弗居。甘居于陵,耳目俱失;井上有李,螬食过半,匍匐往将食之,耳闻目见。故时人皆谓廉,孟子独不与专。”
“耻”字,题记曰:“原思,孔子弟子。为宰,官与之粟九百辞而不受,自觉学疏才短,不能担此大任。故辞后又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以上四条屏,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八个字,列举了八个人的事迹,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的八种道德的宣扬,说明这些道德已渗入于民间。就其图画而言,兹选四条屏中的后两条,即《孝弟》和《廉耻》。

孝弟
(四条屏画之一)
山东潍坊清代木版年画
曾参与孔融,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一个以孝著称,一个以年幼“让梨”闻名。
曾参即曾子,所谓“孝之首”者,不仅因为是个著名的孝子,也是春秋以来儒家的学者。他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即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祖先。在《孝经》和《论语》中,有他不少关于孝道的言论。
“弟”与“悌”通,即敬爱兄长,所谓“友兄悌弟”。汉末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让梨”的观念可能以大小作比,和家庭影响有关。孔融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廉”意为清白高洁,俭约正直,古代称有气节、不苟取的人为“廉士”。战国时齐人陈仲子,时人称为廉士。其兄食禄万钟,他以为不义。不食兄禄,躲到楚国的于陵隐居。楚王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与妻逃走,在人家的园圃里打工。三天吃不上饭,饿得“耳无闻,目无见”。井边上有一棵李树,掉下来的李子,被虫子咬去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捡来吃了,才感到好一些。对于陈仲子,齐国人都认为是个廉洁之士,唯独孟子不以为然。《孟子·滕文公下》认为陈仲子脱离了社会和家庭,所吃之苦,不能显示清廉。
《论语·宪问》:“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榖是粮食,这里指做官的俸禄。原宪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你可以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你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廉耻
(四条屏画之一)
山东潍坊清代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