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后孝行录》

七、清代《前后孝行录》

《前后孝行录》编于清代晚期,道光二十五年甲辰(1844)京江柳书谏堂重刊。这个版本是据道光初年莱香堂初刊本修补的。所谓“前后孝行录”,前者系自元代以来定型的“二十四孝”,本书称作《二十四孝原本》,其中二十四个孝行人物已固定,介绍文字大同小异,图画也多是图解式的;后者称作《二十四孝别录》,即新编的“二十四孝”及其图画。其中的人物有以前述及者,也有一些是未介绍过的。清代后期,一方面沿用过去的“二十四孝图”;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所谓“新编”者,有的巧立名目,隐含着互相竞争之意,如有《百孝图》《二百卌孝图》等。为了这个“卌”字,鲁迅《朝花夕拾·后记》中曾指出:“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卌孝图》——原书有注云:‘卌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

img

《前后孝行录》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4)
京江柳书谏堂重刻本

img

《二十四孝原本》

所谓“原本”,即明清时期通行的版本。人物事迹已经固定,孝子不变,情节雷同,画面多无新意。本书只选了开头的一幅,以示与后续的联系,其他从略。原来的版式是左图右文,各占一页,现在改成了上下排列。

img

第一幅《孝感动天》

传说远古帝王,虞舜少时耕于历山,有“象耕鸟耘”相助。

img

《二十四孝别录》

别录即《后二十四孝》。其中有些孝子故事前已介绍,只是在元朝时没有被选入“二十四孝”而已。如韩伯俞、颜乌、曹娥、茅容等。花木兰“代父从征”也是家喻户晓的。总的说,因为有别于定型了的“二十四孝”,所以看起来比较新鲜。现将二十四幅图全录于后。

1.《寝门三朝》

周文王姬昌

img

2.《投江觅父》

汉代,曹娥

img
img

3.《乌助成坟》

汉代,颜乌

img
img

4.《血刃仇人》

汉代,赵娥

img
img

5.《鸡不供客》

汉代,茅容

img
img

6.《图像公廷》

蜀汉,李余

img
img

7.《邻里罢社》

曹魏,王脩

img
img

8.《护兄感母》

晋代,王祥弟王览

img
img

9.《不违酒约》

晋代,陶侃

img
img

10.《闻耕辍诵》

晋代,赵景真

img
img

11.《使客敬母》

晋代,裴秀

img
img

12.《受杖感衰》

汉代,韩伯俞

img
img

13.《梦遇慈亲》

南朝齐,王铿

img
img

14.《代父从征》

隋代,花木兰

img
img

15.《母病不乳》

唐代,许法稹

“半龄孝子”

img
img

16.《滴血认骸》

唐代,王少元

img
img

17.《登第不仕》

宋代,包拯

img
img

18.《幼通孝经》

宋代,朱熹,八岁

img
img

19.《朝服侍立》

宋代,王溥

img
img

20.《叱木成马》

宋代,崔人勇

img
img

21.《天赐奇钱》

宋代,都昌吴氏

img
img

22.《践地避石》

宋代,徐积

img
img

23.《伏柩灭火》

元代,祝公荣

img
img

24.《私祭木主》

明代,杨士奇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