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宁懋石室孝行图

五、洛阳宁懋石室孝行图

北魏宁懋石室,建造于景明二年(501),1931年河南洛阳翟泉村北邙山坡出土,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据《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卷》介绍:“宁懋石室高138厘米,面阔200厘米,进深78厘米,为横长方形悬山式建筑,由八块20厘米厚石板安装而成。据墓志载:宁懋,本为鲁人,流寓西域,迁云中(大同),年三十五,蒙获起部曹参军事郎。太和十七年随孝文帝迁洛阳,任营戌极军,守卫营建台殿事,后任横野将军甄官主簿,景明二年卒。”

img

董永推父田头

(北魏景明二年,宁懋石室孝行图)
1931年河南洛阳翟泉村出土

石室门道左右的外侧刻两武士,室内外均为线刻画。后墙内壁刻宁懋夫妇画像,山墙内壁刻牛车出行;后墙外壁刻燕居和庖厨,山墙外壁刻孝行故事。孝行故事的题榜是“董永看父助(锄)时”(即“董永推父田头”供养)、“丁兰事木母”(即“丁兰刻木母供奉”)、“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即“瞽叟使舜穿井”加害)。另外还有一条“董晏(偃)母供王寄母语时”,当是“馆陶公主与董偃近幸”的故事。馆陶公主为西汉文帝之女,长年寡居。董偃与母亲原以卖珠为业,常出入于公主之家,为卖珠与公主共语。后来董偃为馆陶公主近幸,死后与公主会葬于霸陵。这个故事与孝行无关,实际上孝行故事只有三个。

1.《董永推父田头》

此图的题榜很明确:“董永看父助(锄)时”,即董永为人做工,为了照顾父亲,便将其带到田头,一面看护父亲,一面锄地。但看画面的人物和道具,与内容的矛盾很大。董永家贫,推他父亲的手推车只能是很简单的独轮车,但此图中是很讲究的三轮车;最奇怪的是在董永之旁出现了一个女人,并且也拿着锄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解释说:“大树右侧是董永父子在田间锄草,董永头扎双髻,衣衫褴褛,旁刻‘董永看父助(锄)时’。大树左侧刻三轮辇,内坐拄杖富人,旁有女仆高举伞盖,舆前董永推车而行。”[2]

img

宁懋石室《董永推父田头》人物特写

(左为董永推父到田头,右为董永与织女在田间劳动)

解画要把握住原画的主题,如果远离主题是难以说清楚的。在这里,董永的父亲怎么能下地锄草呢?那位“拄杖富人”到田头来做什么?“高举伞盖”的女仆又哪里去了?

在南北朝,佛教已经深入人心,对文化的影响很大。华盖和莲花都是佛教艺术的常见题材,它的出现是对佛的颂扬。现在也用于对孝道的赞美了,遍地莲花盛开,华盖自然出现,是无需打伞人的。试想,如果董永不是推他父亲去田头,而是推的“拄杖富人”,他的父亲还在田间锄草,还能算是“孝子”吗?因此,我们不妨参照一下65页图(孝子石棺的《董永侍父与路遇织女》)。这是一幅图画的两组内容,中间以树相隔,左边是董永推车,将父亲推到田头树荫下,一面看护,一面锄地。至于头上的华盖和莲花,以及讲究的三轮车(辇),不过是对于孝道的礼赞,并非就是生活的真实。树的右边是一对男女,都拿着锄头,肯定是董永和织女无疑,问题是古文献中没有织女锄地的情节,可能是后来口头文学的演绎发展,现代的民间故事中,仍有织女“白天下地,晚上织锦”的描述。为了看得清楚些,我将此图的复印本作了剪裁,删去了复杂的背景和衬托,只剩下人物的动作与必要道具,两组画面是很清楚的。

2.《丁兰刻木母供奉》

丁兰刻的木母立在方榻上,榻下刻题榜:“丁兰事木母。”右边是他的妻子,端着一盘食品供奉。丁兰在木像之左,面对木母进行跪拜。左边有一男一女,是邻居张叔夫妇。张叔的手中拿着一件长形物;他的妻子在树下操办酒食。眼下的气氛很平和,却不知正在酝酿着一场冲突。张叔喝醉了酒,竟然用木棍敲打木像。当时丁兰不在家,回家之后,知道木母被打,将是一场更大的报复。此图只画之前,不画之后。而且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礼拜用莲花,已染上了一层佛教的色彩。

img

丁兰刻木母供奉

(北魏景明二年,宁懋石室孝行图)
1931年河南洛阳翟泉村出土

3.《瞽叟使舜穿井》

舜即虞舜,亦称“舜子”、“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原始部落联盟首领)。在所有的孝行个例中,虞舜总是排在首位。不仅因为他地位最高、历史最久,司马迁说:“舜年二十以孝闻。”有些传说的孝行故事也较多,瞽叟“使舜穿井”便是其一。

《史记·五帝本纪》说: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粮仓),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保护)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挖掘)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填)井,舜从匿空(暗穴)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

img

瞽叟使舜穿井

(北魏景明二年,宁懋石室孝行图)
1931年河南洛阳翟泉村出土

虞舜的父亲是个鲁莽粗野的人,他喜欢后妻所生的象,而不喜欢舜。不但对虞舜经常打骂,甚至想害死他。由于虞舜是个孝子,对此无忿无怨,只是勤奋劳作,谨慎对待。所谓“使舜穿井”,就是以挖井为名,想将他埋掉。却不知虞舜挖到一定深度时,便从井侧所钻的暗穴中出来。画面题榜为:“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图右所表现的,正是虞舜从井中躜出半身;他的左右两人,是他的两个妻子,即唐尧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也是帮他出主意的人。在画面的左边,还有两个人,可能是瞽叟和象,他们费尽力气填井,以为将虞舜埋在井中了,哪知虞舜早已出走了。


[1]《中国画像石全集·山东卷》,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

[2]《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卷》,第10图说明,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