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年画《清明佳节·二十四孝图》
在艺术中,写实性的图画依靠形象的塑造,表现其情节故事,能够不用语言和文字的说明,达到传播思想的目的,可说是一种大众化的形式,为广大百姓所接受。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古人将其纳入儿童的蒙学读物,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灌输“孝道”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是很用心计的。对于“二十四孝”的宣扬,能够做到看了图画便会知道内容,是因为二十四个人物及其事迹,主要是图解式的行为,可以启人效仿。按理说,这种做法如果是表现于单独的“画张”,着色敷彩,张贴于墙,可能更有吸引力。特别是自明清以来,木版年画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普及。但是历史证明,“二十四孝”的题材在年画中比重很少,数量并不大。

在画幅的间隙与边框中刻印发行者与画题
我国的年画,除了在门上贴门神之外,贴于室内者多是吉祥喜庆的内容。最初称作画张、画片、花纸、画儿,“年画”的名称出现较晚。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卷四中概括有“新年十事”。其中第五为“年画”,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家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依旧胡卢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彷彿一家肥。”这个解释符合实际情况,比较准确,已带有定义性质,从此有了“年画”的定名。在这里,他把“年画”与“门神”分开,是有一定道理的。据考《乡言解颐》写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距今一个多世纪,相比之下,我们现代反而概念不清,缺乏艺术分类学的思考。症结之所在,是将年画与木版画混为一谈,将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好像只要在年节中所有的木版画都叫“年画”。从历史上看,年画的初创期是在宋代,它是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雕版印刷的兴盛分不开的。就目前所见之资料看,在甘肃黑水城发现的《义勇武安王位》(关公图)和《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系宋金时期的作品,有“平阳姬家雕印”字样。但真正普遍发展是在明末清初。与孝道有关的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刻印的《清明佳节·二十四孝图》,有“姑苏吕云台子君翰发行”字样。姑苏即苏州。当时上海还没有开埠,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很繁荣,也是雕版印刷的一大中心。文人画家汇聚,徽派的刻版高手亦多集中于此。曾刻印不少著名的画谱;从早期的苏州年画看,他们是参与其事的。

《清明佳节·二十四孝图》
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姑苏吕云台子君翰刻印,日本王舍城美术馆藏
现在国内所能见到的苏州年画,一般统称“桃花坞年画”,基本上都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作品。桃花坞是一个地名,苏州的一条大街。最早为明代画家唐伯虎所开辟,他在《桃花庵歌》中唱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但早期的苏州年画主要作坊并不在桃花坞,多是集中在苏州市区通往虎丘的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俗称“十里山塘”,据说在雍正、康熙、乾隆年间,年画作坊有五十多家。有不少印品销往日本及英、法诸国。日本现存的康熙、乾隆年间的苏州年画,多达百幅以上,均出自山塘。太平天国与清兵的一场战争,将十里山塘烧了七天七夜,年画的印版也焚烧殆尽,才将残存者迁到了桃花坞。光绪年间桃花坞的年画作坊也有十多家。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在桃花坞大街上,只剩一家兼卖纸张的“王荣兴”,现在一家也没有了。据说还有几位刻印艺人,供职于一所高等学校,进行研究性的制作。
1.《曾参负薪》

康熙版的《清明佳节·二十四孝图》,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视,画工、刻工均属上乘,是木版年画中之佼佼者。其构思也是动了脑筋的,为了避免二十四孝的繁杂枯燥,为其提供了一个优雅的环境——在清明时节缅怀先人、孝敬老人。并且选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七言四句,画成四幅画,以写景为主,春雨绵绵,非常幽美。下面排列二十四孝图,横六竖四,并以“回”纹相隔,象征着如流水不断。
然而,事与愿违。想得太周到了,却忘记了须突出的对象。按照一般构图的原理,一幅画只能突出一两个重点。但是这幅《清明佳节·二十四孝图》却由二十八个小图组成,重点在哪里呢?它的幅面宽度为56.3厘米,整个高度74.5厘米,在年画中已经算是大幅的了;一个孝子故事的幅面横竖都不超过10厘米。它不像在书本上,可以伏案查格子,这是贴在墙上,谁都会看花眼的。因为格子越多越密,在视觉上会产生“统觉”效应。设计花布、墙纸是需要统觉的,但绘画却要忌讳。因为格子一突出,格子之内的物象就看不清了。
但是,我们仔细看那一幅幅孝子故事时,画得还是很好的。
2.《虞舜耕田》

3.《姜诗获鲤》
4.《郭巨埋儿》

5.《丁兰事亲》
6.《闵损推车》

7.《鹿乳奉亲》
8.《孟宗哭竹》

9.《吴猛恣蚊》
10.《陆绩怀橘》

11.《王祥卧冰》
12.《黔娄尝粪》

13.《文帝尝药》
14.《董永遇仙》

15.《子路负米》
16.《寿昌寻母》

17.《杨香打虎》
18.《王裒泣墓》

19.《莱子娱亲》
20.《廷坚涤器》

21.《唐氏乳姑》
22.《黄香扇枕》

23.《蔡顺拾椹》
24.《江革逃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