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墓葬石刻孝行图
金代墓葬石刻的孝行图所见不多。当时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但在艺术上仍保持着汉族的传统与风貌,其石刻与宋代的一样,艺术水平也不低。
1.《王祥卧冰》
王祥赤身躺于冰面,衣服挂在岸边的树枝上,有题榜“王祥”二字。可能时间已久,冰裂处露出了两个鱼头。这种处理的手法,在宋代石刻中是常见的。

王祥卧冰
金代承安四年(1199)石刻
河南焦作市郊王庄邹琼墓出土
2.《孟宗哭竹》
此图与上图(《王祥卧冰》)刻在一块石头上,均为“孝感”论者的产物。在严寒的冬天,孟宗为了“母病思笋”,走进竹林,扶着高耸的绿竹哭泣:为什么这时节不生竹笋?不一会儿,果然从地上长出了鲜嫩的竹笋。

孟宗哭竹
金代承安四年(1199)石刻
河南焦作市郊王庄邹琼墓出土
3.《董永遇织女》
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向财东以工还债,上工的路上,遇到了织女下凡,说是董永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派她帮助还债,两人结为夫妻。这是由孝行感动上天,唯一派仙女与之结合的孤例。一般的所谓“孝应”,都是物质的或钱财方面的,如冬天的竹笋与活鲤鱼、一釜黄金之类;恐怕连“感应”论者都不敢想象,会有仙女直接出面。显然这是神话传说的编造,就像“牛郎织女”引发于星座的运行,董永与织女也只是引发于“卖身葬父”而已。董永的孝行虽然在刘向的《孝子图(传)》中已有记载,说明出现得很早,但广泛流传是在《搜神记》之后。在早期的孝子传和和孝行图中,大都强调和表现董永带父下田劳动,用简单的辘车将父亲推至田头的树荫下,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劳动。在古人的心目中,好像一般的“孝感”与神话传说是有区别的。后者不过是讲故事,只有前者可能当真了。但是,神话传说讲起来是有魅力的,宋代以来,画面中织女代替了董永的田头劳动,广为流传。

董永遇织女
金代承安四年(1199)石刻
河南焦作市郊王庄邹琼墓出土
4.《孝孙元觉》
元觉即原榖。由于他的父亲厌恶祖父年老多病,将其抬到山中遗弃。孝孙元觉(原榖)想不通。画面是一边聆听父亲的教训,脑后画了一道曲线,通向上方被遗弃的祖父,背靠在草堆上。元觉低头深思,紧紧抓住抬祖父的担架,要设法救祖父。

孝孙元觉
金代(1115—1234)石刻
河南修武县史平陵村出土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