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的《孝子传》和《列女传》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高祖弟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十二岁任辇郎(宫廷中引御辇的官),二十岁时提拔为谏议大夫(掌论议)。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元帝时因反对宦官弘恭等被捕,免官入狱。成帝时复出,更名向,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他是位学者,所思考的是对学问的分析概括和历史的发展逻辑。曾校阅群书,总结上古至汉代的学术成果,每看一部书便写出提要,分类汇总,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所作《九叹》《清雨华山赋》等辞赋33篇,大部分已亡佚。原有文集,也已不存;明代人辑有《刘中垒集》。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五经通义》(清辑本)等。
对于孝道和义举,刘向不作空泛的议论,认为关键在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他很重视人的实际行为和榜样的作用。他写过《孝子传》和《列女传》,开启了为孝子义女立传的风气,对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孝义,影响很大。今《孝子传》已佚,据清代茆泮林考证:“刘向《孝子传》,隋唐志皆不著录,惟《玉海》引唐许南容策京兆称:刘向修孝子之图。”并收入他所辑的《古孝子传》中。《列女传》仍存,共七卷,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宠爱)七类,列记古代妇女的事迹104则,每则都有赞语,以宣扬封建礼教。由汉末方士托名于刘向而伪作的《列仙传》,也仿照这个体列;同样影响到后代的《二十四孝》。

《列女传》
汉刘向撰
湖北崇文书局刻印
清光绪三年

《古孝子传》
茆泮林辑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
铅印本
自刘向之后,历代记述孝子事迹和传说的《孝子传》有多种。《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昭之《孝子传赞》三卷,晋萧广济《孝子传》十五卷,南朝宋郑缉之《孝子传》十卷,师觉授《孝子传》八卷,宋躬《孝子传》二十卷,缺名《孝子传》二卷。书皆亡佚。清代茆泮林搜集佚书八种的若干条目,辑成《古孝子传》,包括:
(一)刘向《孝子传》,辑有:舜、郭巨、董永。
(二)萧广济《孝子传》,辑有:曾参、闵损、杜孝、隗通、辛缮、施延、王鹜、妫皓、伏恭、萧芝、邢渠、伍袭、文让、申屠勋、宿仓舒、王脩、王祥、桑虞、郭世道、郭原平、何子平、朱百年、陈元、邓展、展勤、萧国、殷恽、杜牙、三州、魏阳、五郡孝子。
(三)王歆《孝子传》辑有:竺弥。
(四)王韶之《孝子传》,辑有:周青、李陶、竺弥。
(五)周景式《孝子传》,辑有:管宁、荆树连阴、猴母负子。
(六)师觉授《孝子传》,辑有:闵损、老莱子、仲子崔、北宫氏女、魏连、赵徇、程曾、吴叔和、王祥。
(七)宋躬《孝子传》,辑有:郭巨、夏侯、韦俊、伍袭、缪斐、纪迈、张景允、宗承、吴坦之、桑虞、贾恩、邱杰、陈遗、孙棘、何子平、王灵之、华宝、韩灵珍。
(八)虞盘佑《孝子传》,辑有:曾子、华光。
以上所辑,只有70多个孝子,都是别书所引者,可说是凤毛麟角,难窥全豹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重孝之美德,已深入人心,成为风气。而孝子传的风行,不但是对尽孝者的赞美,也为人们提供了孝行的榜样。有了文字的记事,作为一种题材,必然会产生图画的描绘。因为图画的形象不依靠文字,而是诉诸视觉,传播的面会更大,受众者也更多。
本书之旨,不是专门研究中国人的孝和孝道的,而是从艺术的角度,审视这一题材在古代美术中的表现。以下,将对各个时代的孝行图重点进行介绍。
[1]《汉书·艺文志》孝经类小序。
[2]转引自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