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的出现

一、“二十四孝”图的出现

既然提倡“孝道”,赞扬人们“尽孝”,为什么要限定二十四个,称作“二十四孝”,并以此为标准和样板呢?

在封建社会,提倡“孝道”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敬老和赡养父母安度晚年,而是由此引向“忠君”。所以,古代常把孝廉、孝忠、孝感等概念连在一起。所谓“天人感应”,把困难的、做不到的、非人为的孝行归之于“天”,由上天解决矛盾,为的是说明“天经地义”。因此,在普遍发扬“尽孝”的基础上,还要提升,达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二十四孝”不是单纯的数量限制,是有其道德内涵的。

在我国文化中,有关数字的典故很多。既经形成,就超越了单纯的计量概念,而带有新的意义。关于“二十四”的提法,早有“二十四时”、“二十四气”的概括。将一日分作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初时和正时,合称“二十四时”,是为一天。将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表明气候变化和农时季节,成为我国农历的特点。在人事上,唐代以来有所谓“二十四考”者,即封建文人称颂秉政大僚位高任久的美誉。

据《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引史官裴垍语:“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唐代朝廷每年都要对京官、外官的政绩进行考察,以作为升迁贬谪的依据。考绩的具体工作,属于考功郎中掌管,由朝廷另派有声望的高官两人主持其事。一人主持京官考,一人主持外官考。郭子仪自乾元元年(758)至建中二年(781)任中书令期间,主持官吏的考绩,前后共二十四次。郭子仪是唐代名臣,唐肃宗时为平安史之乱功列第一,以一身系时局安危者二十年,累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号“尚父”,世称“郭令公”。后来“二十四孝”的提出,虽然有具体的二十四个人,以他们作为众多孝子的典型和代表,就像郭子仪那样,是最高的、最完美的、最优秀的。在这里,不是以具体数量为限的。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视对人民大众的“教化”,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抽象的“说教”。从《孝子传》《列女传》到《二十四孝》是一大变化,即用具体形象进行感化。有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尤其是做成图画,有形可鉴。汉代的画像石与后来的石刻,有些是感人的,即使那种带有“感应”色彩的图画,也不失其人情味。问题是在此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一味拔高,难免僵化。譬如老莱子的故事,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指出:古书上说老莱子“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现在的版本改成了“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鲁迅说:“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这种拘执、迂腐的做法,是与宋代以来道学的影响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