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巩义石棺二十四孝图
北宋石棺,河南巩义县米河半个店出土。石棺前档,刻一半掩的假门,门上有竹帘卷起,门的左右刻二侍卫,是以石棺象征庭院房舍。石棺两侧刻二十四孝图。但画面漫漶严重,有的已模糊不清。经修整的五幅如下:
1.《刘明达孝行》
一个头戴幞头、穿圆领长衣的男子骑在马上,抱着一个婴儿;对面是一个贵妇人及其身背斗笠的仆人。据说这是刘明达卖儿侍母的故事。不明具体出处。在敦煌写本的孝子故事中有一段缺首文字,大概写此:“……由不足,更被孩儿减夺,老母眼见消瘦。遂于将儿半路卖与王将军。妻见儿被他卖去,随后连声唤住,肝肠寸断,割奶身亡。诗曰:明达载母逐农粮,每被孩儿夺剥将;阿爷卖却孩儿去,贤妻割奶遂身亡。”

刘明达孝行
(北宋石刻·卖儿侍母)
河南巩义县米河半个店出土石棺
2.《曾参孝行》
在孔子的学生中,曾参以孝著称,且有不少关于孝道的论述。他平素很注重品德和修养,有“三省”的名言,常听人说曾子一天反省三次,实际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回顾过去的言行,是否有过错,是很重要的。曾参少时家贫,常到山中打柴。母亲一人在家,有客人来无所措,便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觉心痛,以为家里出了事,赶紧挑柴回家,原来是需要接待客人。曾参的事迹很多,在孝行方面多举此心神相通的“感应”故事,所谓“啮指心痛”。有人对此提出怀疑,王充就认为:“疑世人颂成,闻曾子之孝天下少双,则为空生母搤臂(用力掐臂,而不是咬指)之说也。”

曾参孝行
(北宋石刻·啮指心痛)
河南巩义县米河半个店出土石棺
3.《赵孝宗孝行》
敦煌写本《孝子传》:“(首缺)义将军,司马赵孝,字长平,沛国人也。”《后汉书》卷三十九《赵孝传》云:“赵孝字长平,沛国靳县(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 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学术界对赵孝宗行孝情节还不太了解,一般认为“赵孝,又名赵孝宗”,但未注明引自何史籍。
画中表现的是舍己救弟的情节。

赵孝宗孝行
(北宋石刻·舍己行孝)
河南巩义县米河半个店出土石棺
4.《姜诗妻孝行》
一个老妪坐在圆形凳上,伸手指着什么,像是在说话;对面的少妇微低着头,似在沉思。这是一对婆媳,即姜诗的妻子和他的母亲。在两人之间涌出一股泉水,并有三条鲤鱼跃出,这是画面的焦点。不了解内容的人会感到莫名其妙,知道“孝感”的人也会怀疑,怎么会每天都有三条鱼跳出来。“涌泉跃鲤”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若考虑它的真实性,必然会产生争议。

姜诗妻孝行
(北宋石刻·涌泉跃鲤)
河南巩义县米河半个店出土石棺
5.《韩伯余孝行》
一位老年妇女,袖手坐在靠背椅上,微微地低着头,已是老态龙钟了。她的儿子韩伯余(即韩柏榆)躬身站在她面前,深有感触地哭泣说:小时候做了错事,母亲笞打得很重很痛,现在无力打痛了,为母亲的衰老而难过。其实这是自然规律,就像身前的焚香,那香烟总要消失的。

韩伯余孝行
(北宋石刻·泣笞伤老)
河南巩义县米河半个店出土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