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刻到木版印刷

一、从石刻到木版印刷

明清时期的石刻很多,除了书法碑刻之外,还有大量的文人书画如白描的山水、花鸟与人像,以及诗词等,嵌于庭园、走廊的壁间,甚至有的专门为了拓印,装裱成册页。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历史上曾经流传的孝行图反而不见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方面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孝道”的衰退,而是转移了艺术的载体,由石刻、砖雕为主转向了木版印刷。与过去相比,宣扬孝道的锣鼓敲得更响了。因为木版印刷的书籍不但量大,而且小巧方便,可以拿在手中,更易于传播。

雕版印刷发源于我国,起始于唐代,就现在所能见到的资料看,佛教宣传开风气之先,最初的印刷品多是些单张的佛画、卷轴的佛经和民间历书。到了宋代,已大量刻印书籍,包括儒家的经典、文人的专集与大型的文物图录等,社会普及的程度很高,但不见于孝道之书。有关孝道的书籍,至元代才多起来,并有《孝经》《二十四孝》等单行本出现,明清时期更是普遍。

据说元代的郭居敬编定了《二十四孝》,但未见原本。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载有《孝经直解》一册,为元代至大元年(1308)建安刻本。又有《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册,题名“延平尤溪郭居敬撰”,已是明初刻本。另外还有两种明代刻印的《日记故事》,均为童蒙读物,上图下文,图文对照,带有教科书的性质。

明清时期的雕版印刷业相当兴盛,全国出现了若干出版中心,私人开书局的也很多。如南京、杭州、安徽和福建等地,不仅刻印文字,并且大量地镌刻插图,几乎有书就有图。小说插图有“绣像”、“全相”等,已形成一种颇有特色的美术门类。在古代封建社会,于儿童读物中安排孝子故事和孝行图,是用心考虑的。所谓“从苗做起”,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最深,收效最大,且有图画配合,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img

《孝经直解》

元代至大元年(1308)建安刊本
(选自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本书全称《新刊全像成斋孝经直解》,此页为“士章第五”之图。上图下文,便于阅读,是当时通俗的启蒙读物。

img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明初刊本
(选自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此为《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之首页,上图下诗,内容为“大舜”与“汉文帝”。署名为“延平尤溪郭居敬撰”,系当时通俗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