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墨拓挂屏二十四孝图

十、绵竹墨拓挂屏二十四孝图

本书选图从拓印画开始,汉代画像石刻画了不少孝行故事,借其拓片可以看得很清楚。以后又有砖雕,也是靠了拓印(拓片);待到木版印刷兴起,关于孝道的书籍和画片也多起来了,我们又跟着翻阅木版画。在古代的壁画和卷轴画中虽然也有一些孝行图,但没有拓印画和木版画清楚。浏览了上千年的孝行图之后,现在我们又从木版画回到了拓印画。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四川绵竹的“二十四孝图”条屏。但它是用木版拓印的,当地人称作“墨拓年画”。

我们所称的拓印画,一般都叫作“拓片”,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艺人称为“传拓”。从历史发展的渊源看,它的出现可能早于木版印刷,但一直没有当作独立的艺术。一千多年来,主要为书法界拓印碑帖和为考古界拓印文物,是一种图文的复制技术。原因也很明显,是由于被拓印的对象是独立的,并非是为了拓印而制作,换句话说,拓印没有“专用版”。从没有考虑拓片与被拓物在艺术上的载体转换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现在有了绵竹的“墨拓画”,印版是专用的,并不独立欣赏。拓印的技法未变,操作如一,依然是那张“拓片”,其性质却起了变化,成了名副其实的“拓印版画”。

绵竹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中心。这里的手工造纸也很发达。有纸有画,用纸印画,成为传统。绵竹年画在宋代已见纪录,明代已有相当成就,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发展到高峰。年画作坊分布于县城和许多乡镇,据说从业人员数以万计,出品达数千万张,销售除本地外,以附近的成都为主要市场,不但供应周围的省区,并且远销至国外。

绵竹年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版刷印的彩色画,另一类是木版拓印的拓片,有“墨拓”和“朱拓”两种。在全国的年画行业中,唯绵竹的“墨拓”是最独特的。清代著名的年画作坊梁云鹤画店,以拓片雕工精细闻名。其形式有横推、条屏、中堂、单条,统称“画条”。“横推”多表现场面大、人物多的画面;“条屏”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等,作品有“百寿图”、“二十四孝图”等;“中堂”和“单条”则多是吉祥内容,如《全家福禄》《紫微高照》《蟾宫折桂》《聚宝藏珠》《碧梧栖老凤》等,所见者有十多种。据说现在还保存着一些乾隆和光绪年间的老版子,都是用梨木刻版,进行拓印。

《二十四孝图》墨拓画,刻于清代光绪年间。屏条共八条,幅高120厘米。每条分别表现三个孝道人物,共二十四人的故事,亦即二十四个画面。该图画工、刻工均属上乘,有些画面突破了图解式的老套,在人物配置上和章法处理上颇有新意。

img

二十四孝图

(墨拓八条屏之三条)
四川绵竹清代墨拓木版画

从条屏的整体只能看出大概效果,全挂起来可补一个壁面,书本上难以了解具体细部。以下分别展示二十四幅画的内容:

img

1.《孝感动天》

虞舜耕田,有“象耕鸟耘”之助。唐尧欲禅位于虞舜,“乃以二女(娥皇、女英)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这里画了娥皇和女英,帮助虞舜处理生活和家庭事务,为他出了不少主意。

img

2.《亲尝汤药》

天子的一举一动,都不会是只身而行。汉文帝刘恒为母亲尝汤药,必然有熬药、送药者;皇母的周围也有侍女陪侍。此画加了两个人,看来并不是多余的。

img

3.《啮指心痛》

曾参在山中打柴,母亲在家咬自己的手指,他就感到心痛,这种心理“感应”是否有科学根据,值得研究。汉朝的王充早就提出怀疑,认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言孝悌之至,情气相动”。(《论衡·感虚》)

img

4.《单衣顺母》

闵子骞受到后母虐待,冬天衣单,赶车时手足冻僵,拿不起马鞭,但是两个异母弟弟穿得很暖和。被父亲发现后,要休去后母。此图没有画赶车的场面,而是父子相谈。闵子骞请求父亲不要休母:“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img

5.《负米养亲》

仲由,字子路。《孔子家语》说:“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年轻时因家贫,尝于百里之外背米养亲,以解藜藿之苦。双亲殁后外出做官,生活优越,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img

6.《鹿乳奉亲》

郯子父母俱老,患眼疾,须食鹿乳。郯子入深山,身披鹿皮化装成鹿,混于鹿群中取奶。在取鹿奶时遇到了猎人,郯子高声解释,才免于被射。此图有误,将猎人画成了骑马扬幡的武士。

img

7.《卖身葬父》

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包括对父亲生前的赡养,是他的主要孝行。后来所编造的织女下凡神话,是在偿工的路上所遇,与孝行糅合在了一起。此图所画,不是与织女相会,而是在向财主借贷。

img

8.《涌泉跃鲤》

姜诗与妻庞氏,夫妇事母至孝。母亲嗜好食鱼片、饮江水;他们夫妇两人一个到江边汲水,一个到市场买鲤鱼,并切成鱼片,常年如此,从不中断。故事说“孝感”所至,在他的房侧涌出了泉水似江水,并有活鲤鱼跃出。此图不画“涌泉跃鲤”,而是夫妇在母前侍奉。

img

9.《拾桑供母》

年幼的蔡顺,在荒年拾桑椹充饥,将熟透的黑椹子留给母亲,自己吃不熟的。正值遇到赤眉军,见有两个器具,将桑椹分开,了解后甚为感动和同情,赠与白米和牛蹄。此图为赠物的画面。

img

10.《怀橘遗亲》

六岁的陆绩到别人家里做客,人家拿橘子给他吃。他将两个橘子藏在袖中,告别作揖时掉了出来,说是母亲爱吃,“怀橘遗母”。一般的画面都是在母亲面前拿出橘子,此图却是在门外告别时,橘子掉在了台阶上。

img

11.《行佣供母》

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便背着母亲逃难。曾数遇盗贼,或欲杀害,或逼其入伙,都因有老母在而逃脱。后转客他乡,行佣供母。

img

12.《扇枕温衾》

黄香,九岁失母,尝思念痛哭,感动乡里。躬耕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为父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衾。

img

13.《戏img娱亲》

据说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学者,隐居不仕。其著作已佚失,因孝敬双亲,只落得一个老来装小的孝子名声。最初的故事是,在他七十岁的时候,因为给父母送水不小心在台阶上绊倒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假装小孩哭了几声;惹得父母大笑。后世文人夸张加工,将摔跤改作“诈”,竟然摇起拨浪鼓了。

img

14.《刻木事亲》

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便雕刻了父母的像,敬奉如生。据说木像有了灵感和表情,还能掉出眼泪。有一邻人不相信,酒后用刀斧劈了木像,木像竟流出了鲜血。由此引起命案,丁兰杀了邻人。经官方判决无罪,因为事关天地,是丁兰“孝感”所致。

img

15.《郭巨埋儿》

为了孝敬母亲,要埋掉自己的儿子。通常的描绘都是郭巨在前挖坑,他的妻子抱儿在旁,不知两人内心有何感想?这幅画有所不同,两人正看到坑中出现黄金;天上的云中也隐现出两个仙差,即是送黄金者。

img

16.《扼虎救父》

十四岁的杨香随父下田,突然出现一只猛虎,将他父亲拖了过去。聪明的杨香手无寸铁,毫无准备,为了救父,毅然跨到老虎的脖颈上,用力抓住额头不放,使老虎无法施展威力,无奈之下,只好趁机逃走了。

img

17.《哭竹生笋》

孟宗,少年丧父,母老疾笃,在严寒的冬天想吃鲜笋做的羹。一个孩子,出于孝心,想为母亲寻找新鲜竹笋,在竹林中失望痛哭,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但是“感应论”者编造了长出新笋的神话,故事虽然圆满了,却不真实了。

img

18.《尝粪忧心》

庾黔娄为县令,上任不到十天,即因父病弃官归家。医生说,欲知病情,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甚忧。晚上祈祷北斗,愿“以身代父死”,保父病愈。虽然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也应知道生病是不能替代的。

img

19.《闻雷泣墓》

每当风雨来临,雷电交加,王裒都要赶紧跑到母亲的坟前,哭着告诉母亲,自己在身边,不要害怕,因为他母亲生前害怕听到雷声。王裒隐居,教授《诗经》,读到“蓼莪”篇之“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为之流涕。

img

20.《恣蚊饱血》

八岁的吴猛,是个淳厚的孩子。夏天蚊虫多,家贫没有蚊帐。他竟想出了这样的主意:一个人躺在床上,任由蚊子吸他的血。待蚊子吸饱了血,飞不动了,就不会去咬他的父母了。

img

21.《卧冰求鲤》

王祥,其继母朱氏不慈,常在父前谮言,亦失爱于父。继母在冬天欲食生鱼,王祥“卧冰求鲤”。通常所画,多是王祥赤身躺在冰上,或冰裂出现鲤鱼;此图添画了在云层中送鱼的天神。

img

22.《乳姑不怠》

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老无齿,不能进食;祖母唐夫人便以自己的乳汁喂养婆母,每日如此,数年不断。婆母临终时,长幼咸集,宣言感恩,愿孙妇亦如此孝敬。唐夫人是“二十四孝”中唯一的女性。

img

23.《弃官寻母》

朱寿昌为妾所生,生母刘氏在他七岁时为嫡母所妒改嫁,远走他方,母子别离五十年未见。做官后思报劬劳之恩,痛念生母,于是弃官寻母,发誓“不见母不复还”。行经数地,得见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

img

24.《涤亲溺器》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治平四年进士,宋哲宗时修《神宗实录》,为校书郎检讨官,迁著作佐郎。性至孝,奉母尽诚,每夕为亲洗涤溺器,不以居显位而中断。

关于“墨拓”年画,绵竹是一个实例,也是唯一现存的。王树村《中国年画史》第八章第三节,在记述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年画”时讲了一些情况,兹录于后,以备参考:

年画中绘本之外,又有拓本年画一类。此类传拓之技艺,创始于汉唐诗文碑刻,宋代已很流行拓本。……后来民间出现了《朱拓寿星图》(明朝蒋三松作),是以木版雕刻,用朱墨拓印,为民间年画中最早之拓本。

山东潍县拓本年画中,以郑板桥之竹兰花卉为数最多。……潍县拓本年画分朱、墨两类,有四条屏、中堂画和横披几种形式常见于过去酒馆茶楼、寺庙斋堂或公共场所之壁上。

……

北京木雕石刻之拓本较多样,常见的有《二十四孝图》《花果图》《耕织图》等,都是以条屏形式,用墨或朱红拓印,装裱成轴画出售。这种以朱墨拓印的各种条屏或中堂形式的“年画”,高古淳厚,雅俗共赏,当与乾嘉考据学之盛行和刻拓金石古器成风有关。受其影响,天津杨柳青年画中刻绘了《博古花卉》屏数种,以墨地着金,五彩套印,古香古色,别有意趣,且远销陕西、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很受当地各族人民欢迎。但终因墨地黑色,题材内容无新花样,行销渐少而停印。

树村先生见多识广,收集民间资料最丰。可惜书中所印图片太小,模糊不清。他在提及北京《二十四孝图》时说:“此图共八条,每条印三方孝行故事,三方文词诗赞。诗文均出自朝廷文官手笔,如陆润庠、翁同龢等。图画作者未详。”可见,与绵竹的八条屏相仿佛,只是每条并列六个方格,共有四十八个方格排列如棋盘,显得太平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