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的定型
宋代以来的“二十四孝图”,人物并不固定,虽然有若干个是常见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常见的,甚至是陌生的名字。随着历史的演进。孝子孝女越来越多,能进入图册的只能有二十四个。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进入“二十四孝”的呢?
据说《二十四孝》的成书初编于元代,郭居敬所编,但不署名。元代张宪《玉笥集》卷五有《题王克孝二十四孝图》诗。后来就有了《二十四孝图诗》的刊印,即所谓“图诗本”的通行。明清以来的《二十四孝》图册,大都采取这种格式,在每个孝行故事的介绍文字之后附一首五言四句诗。现在已看不到郭居敬所编的原书了。清代后期高月槎、吕晋昭合编的《前后孝行录》,分作“二十四孝原本”和“二十四孝别录”两部分。所谓“原本”,是否较早的版本呢?
现据通行的《二十四孝图诗》,将有关的人物、时代、孝行事迹以及诗赞,作一介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宣扬“孝道”的:
1.【传说远古帝王】虞舜:“孝感动天”。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诗曰:队队耕田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西汉】汉文帝:“亲尝汤药”。汉文帝母薄太后生病三年,帝每日亲尝汤药方进。
◎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汉庭事贤母,汤药必先尝。
3.【春秋】曾参:“啮指心痛”。曾参少时家贫,常往山中打柴。有客至,母急啮指。
◎诗曰: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4.【春秋】闵损:“单衣顺母”。闵损,字子骞。后母虐待,寒衣单薄,仍劝父不要休后母。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5.【春秋】仲由:“为亲负米”。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藜藿。于百里之外负米养亲。
◎诗曰:负米供甘旨,宁忘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6.【春秋】郯子:“鹿乳奉亲”。郯子身披鹿衣,往山中鹿群内取乳。幸免遭射。
◎诗曰:老亲思鹿乳,身挂鹿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7.【春秋】老莱子:“戏娱亲”。老莱子年过七十,为娱双亲,学婴儿戏舞。
◎诗曰: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闱。
8.【西汉】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天帝派织女助永,结为夫妻。
◎诗曰: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9.【西汉】郭巨:“为母埋儿”。郭巨家贫不能供母,三岁之子又分母之食。埋儿挖出黄金。
◎诗曰: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耀寒门。
10.【西汉】姜诗:“涌泉跃鲤”。姜诗夫妇,事母至孝。汲江水,切鱼脍,感天而泉出鱼跃。
◎诗曰: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
11.【西汉】蔡顺:“拾椹供亲”。少年蔡顺,拾椹充饥,以熟透者供母,感动了赤眉军。
◎诗曰: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12.【西汉】丁兰:“刻木事亲”。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刻木事亲,情感木石。
◎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诸子侄,及早孝其亲。
13.【东汉】陆绩:“怀橘遗亲”。陆绩年六岁,作客于人家,将橘藏袖中,回家供母。
◎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事堪奇。
14.【东汉】江革:“行佣供母”。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劫得免。
◎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获免,佣力以供亲。
15.【东汉】黄香:“扇枕温衾”。黄香九岁失母,事父尽孝。夏天扇凉枕席,冬天以身温被。
◎诗曰:冬天温衾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16.【三国魏】王裒:“闻雷泣墓”。“裒”字有的写作“褒”。“阿香”是雷名。
◎诗曰: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拜墓逵千回。
17.【晋】吴猛:“恣蚊饱血”。孩子童心,八岁的吴猛竟然想出了这样“孝亲”的办法。
◎诗曰:夏夜无帏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得入亲帏。
18.【晋】王祥:“卧冰求鲤”。王祥后母不慈,并失父爱。为后母尝食生鱼,而卧冰求鲤。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19.【晋】杨香:“搤虎救亲”。杨香十四岁,随父往田中,遇虎搏斗,救父脱险。
◎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握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20.【三国吴】孟宗:“哭竹生笋”。孟宗,母老疾,于冬月思笋。孟宗抱竹而泣,笋生。
◎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21.【南朝齐】庾黔娄:“尝粪忧心”。县令庾黔娄,父病弃官而归。医云尝粪可知病情。
◎诗曰:到县未旬日,椿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22.【唐】唐夫人:“乳姑不怠”。崔山南曾祖母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乳其姑。
◎诗曰: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23.【宋】朱寿昌:“弃官寻母”。朱寿昌为妾所生,七岁时生母被逼出嫁,母子五十年不见。
◎诗曰: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4.【宋】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元祐中为太史。奉母至孝。
◎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身涤溺器,婢妾岂无人。
以上《二十四孝》,选定了二十四个人及其孝行,形成了后世宣扬“二十四孝”的模式,包括各人的“孝行”事迹及其诗赞,大体都是一致的。回头看古代的孝行图,汉代以来有图表现的孝子已经很多,有不少在当下的《二十四孝》中都是榜上无名。如魏汤报父仇、颜乌负土筑墓、赵徇孝父、孝孙原榖、韩柏榆泣杖、邢渠哺父、眉间赤为父报仇、曹娥哭江、刘殷盛冬思芹、田真哭荆、杨昌徒手打虎、刘明达卖儿侍母、赵孝宗舍己行孝、鲍山背母行乞、王武子妻割股奉亲,以及三州孝人等。他们为什么落选?会不会存在着厚此薄彼呢?这是一盘历史账,不能用今天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即使个人的好恶,也是在封建社会主导思想的前提下的所作所为。况且“二十四孝”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与我们现今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综观元代出现并定型的《二十四孝》(图诗本),虽然看不到郭居敬所编的原书,但从后代相传的所谓“原本”来看,对于“二十四孝”的设想并非着眼于具体的人选,而是从“孝道”的整体作了宏观的思考。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孝为百事之先,人人都要尽孝,不分等级、贫富、贵贱、性别,从传说的远古帝王、皇帝、官员、学者、隐士到平民百姓、妇女儿童,都应该敬养父母,至诚尽孝。因此,“二十四孝”中的二十四个人选,须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典型人物。也就是说,能从中看出普遍性和代表性。
第二,尽孝的形式和方式不拘。穷者、富者、显要者、卑微者,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孝行不同,方式也不同。因此,“二十四孝”中的各种尽孝行为,没有统一规格,五花八门,各具一格。
第三,由“孝行”所引起的“孝感”,即主客之间的感应和天人之间的感应。这是封建伦理道德“孝道”的立论基础,也是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人民的理论依据。这一点最重要,是唯物论反对孝道中“天人感应”的主要之点。
古代的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是为“天子”。认为上天决定人类的命运,一切事情必须按照上天的意志进行。《孝经·三才》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说明孝道是符合于天意的。
由“天命论”所导致的“天人感应”,以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天”的审视之下,赏善罚恶,是非分明。在《二十四孝》中那些表现“孝感”的事例,如“郭巨埋儿”挖到一釜黄金,“王祥卧冰”而跳出活鲤鱼来,“孟宗哭竹”而长出鲜竹笋来,在现代人看来是很荒唐的事,古代的学究们讲起来却是很认真的,他们以为这是上天对尽孝的赞赏和恩赐,帮助孝子解决困难。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有一篇《二十四孝图》,回忆他的童年。文中说: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一段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引了鲁迅的长文,是想证明“二十四孝”的说教与不可靠。他最后说:“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但我们还要继续研究下去,将“二十四孝”看个究竟,弄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