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甘肃砖雕组合孝行图
俗话说“诗无定诂,画无定法”。在画面上标出画题,成为构图的一部分是一格;不标画题也是一格;更有甚者,将两三个不同的故事组合成一幅画,让读者去分辨,去猜想。当然,这里有一个过程,可能是先有标题,后无标题,待看画人对这些内容都熟悉了,再将不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正如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所说:“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女佣),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一段段的事迹。”这种做法,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敦煌早期壁画中也有,以后便不见了。这些砖雕多用于一般墓葬,可能有经济的原因,使同一块砖表现更多的内容。

董永卖身·丁兰刻木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两幅画均有标题,合在一起之后只加了一道不明显的分隔线。关于董永卖身葬父,这幅画的内容,是董永正与债主商谈,比之前者更为合理。待到在上工的路上遇见织女,已是料理父亲丧事之后了。

王祥卧冰·郭巨埋子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两幅画均有标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画面。中间一棵有干无枝叶的大树,将两幅画分列左右。右边的《王祥卧冰》,同时表现了两个先后的动作:先是祈求保佑,后是卧冰求鲤。从道理上讲,两者是不能一起出现的,就像舞台艺术,不能违反戏剧的“三一律”(即动作、时间、地点三者的完整一致)。除非如电影的“蒙太奇”可用相互交错的镜头;我国的戏曲则是用模拟动作(如开门关门、举马鞭代骑马等)。在通俗性的绘画上,多是用“分枝式”的方法另外框出,像这样不加勾画者是不多的。左边的《郭巨埋子》,将儿子置于土坑之上,坑中的圆形物象征黄金,只有熟悉故事的人才能看懂,否则是难以理解其中之关系的。

孝孙元觉·田真哭荆
元代砖雕,甘肃陇西出土

王祥卧冰·郭巨埋子
元代砖雕,甘肃陇西出土
以上两幅年代较晚,虽是两图组合,但有明确分界线,并且各有题榜,刻有“孝子”姓名。不同的是,都是画了单人和简单的道具。如元觉持舆、田真扶荆,王祥卧冰有鱼跃出,郭巨手中握铲。这是给熟人看的,图案学上称作“表号”。

鹿乳奉亲·孝孙原榖·茅生杀鸡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三图组合。其中《鹿乳奉亲》居中上方,以高山作背景,右上角还有一个猎人,用弓箭获得猎物,差一点误伤化装成鹿的郯子。下左为《孝孙原榖》,原榖持舆(担架),当地人称“笆”;旁边是他的父亲,举手正在与他交谈。他们父子已经把祖父丢下,盘腿坐在画面左上角的山坡上。画的右下角画一个人,持刀面向鸡笼,准备杀鸡。这是《茅生杀鸡》,亦名《鸡不供客》,以前没有介绍过。茅生为汉代茅容,与郭林宗为至交。一天,林宗过访寓宿,见茅荣杀鸡,以为招待自己,结果是供母的,他与茅荣只吃野菜淡饭。林宗喜曰:“得友如此,足以教孝,足以成德。”

孝孙原榖·紫荆复萌·原榖念祖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画面分左右两部分,中间以竖线隔开。左下部为《孝孙原榖》,表现原榖和他的父亲,好像已经将其祖父送往深山,背后有一副空担架。右下部为《紫荆复萌》,表现兄弟三人分家,长兄田真见堂外一棵三枝的紫荆枯死,于是扶树而哭,以为人不如树。此事感动了两个弟弟,决定不再分家,紫荆也“复萌”了。在左右二图之上,用圆弧线隔开,各画对称的两个人,一人半身如在云中,另一人似在反躬自问,内心疚愧,为了强调孝孙原榖,又重复画了两份《原榖念祖》。

郭巨埋子·王祥卧冰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画分左右两组,以中间竖线为界;每组又分两个画面。左为《郭巨埋子》,郭巨举斧持铲,他的妻子站在旁边,并没有挖土的动作,在脚边有一个陶罐,大概是盛黄金之釜,都是象征性的,要靠人们去想象。在他们的上方,有一道曲线相隔,一老人盘腿打坐,另一人跽跪而拜,这是在敬养母亲,好像有意说明埋儿的原因。图右部为《王祥卧冰》,王祥赤身躺在那里,衣服挂在树枝上,为的是给母亲求一条活鲤鱼。他的上方也用曲线相隔,画的是敬养老人,有点佛教图画的意味。

孝感动天·郭巨埋子·孝孙原榖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三个画面组合在一起,不分格。左上角为《孝感动天》,表现虞舜少年时期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他们正在下田。右上角为《孝孙原榖》,原榖的祖父已被抬到深山遗弃。原榖无力帮助祖父,感到内疚,到山中去看望祖父。
全图的下部为《郭巨埋子》,郭巨拿着铁铲,妻子怀抱婴儿,在他们中间已挖出了金光灿灿的黄金。如果真有其事,是惊是喜,可想而知。

紫荆复萌·孟宗哭竹·王祥卧冰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三个画面不分格,组合在一起。上部为《紫荆复萌》,为了维护旧式的大家庭,兄弟三人由分而合,连紫荆树也复萌了。左下角是《孟宗哭竹》,孟宗正在抱竹哭求,希望在冬天里长出竹笋来。右下角是《王祥卧冰》,王祥赤身躺在冰上,右手托头,好像是在想什么,冰下的大鲤鱼已经在游动了。

行佣供母·啮指心痛·蔡顺拾椹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三个故事三张图,合成一幅图,又不分格,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熟悉了其中的人物,才易辨别清楚。上左为《行佣供母》,表现东汉时的江革,背着母亲逃难,为人做工供养母亲。上右为《啮指心痛》,表现春秋时的曾参,少时往山中打柴,家中来客,母亲着急,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参立即感到心痛,赶紧回家。画幅下部为《蔡顺拾椹》,汉朝小蔡顺,荒年拾桑椹充饥,遇到赤眉军,见他将桑椹分盛两个筐子,问其故?蔡顺说:将熟透的椹子留给母亲。赤眉悯其孝,送给他三升白米和一只牛蹄。

杨香打虎·丁兰刻木·舍子救侄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三图组合,上一图,下二图,共同构成一幅画。下左为《杨香打虎》,十四岁的杨香随父下田,突然出现一只猛虎将父拖去。杨香手无寸铁,不顾自己,只想救父,鼓起勇气,猛地跨上虎背,用力扼住虎颈,使它不得发威。最后虎只好逃脱,父亲免遭虎害。下右为《丁兰刻木》,丁兰自幼失母,未尽孝心赡养,便刻了一尊木像,朝夕供奉。也有说是供奉双亲的。画幅上部的故事为鲁义姑避兵乱《舍子救侄》,见于《列女传》,为节义事迹,但自汉代以来常在孝行图中出现。

董永卖身·陆绩怀橘等
宋元时期,甘肃出土
画面三图,但第三图不明其内容。左上为《董永卖身》,实际是在上工的路上遇见织女。右上为《陆绩怀橘》,此图与前不同,陆绩不是将橘子供手奉母,而是橘子掉在了地上,或是丢在了地上。将橘子孝母固然很好,但橘子的来历并不光彩,会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呢?画面下部(即第三图)是表现二人对话,也看不出其他细节,不明其意。这类图在元朝砖雕中还有,该故事或许当时很流行,只是现代人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