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剪纸中的孝行图
由于对父母尽孝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自雕版印刷书籍普及之后,孝行图多印在童蒙读物和劝善书中,单独的作品很少。在民间艺术中,剪纸的窗花,以及陕北碗柜“云子”之类,“二十四孝”多为常见题材,如“王祥卧冰”、“孟宗哭竹”、“郭巨埋儿”等,还有《后孝行录》中“登第不仕”的包公(包拯)。剪纸的作者以老年妇女居多,如山西新绛县的苏兰花,在剪这些花样时(1986),已是84岁的老人;王牛枝也已66岁了。
1.《孟宗哭竹生笋》
山西新绛
苏兰花剪纸

2.《姜诗妻侍奉婆母》
山西新绛
苏兰花剪纸

3.《唐氏乳姑不怠》
山西新绛
苏兰花剪纸

4.《江革行佣供母》
山西新绛
苏兰花剪纸

5.《包公登第不仕》
山西新绛
苏兰花剪纸

6.《包公为官时》
山西新绛
王牛枝剪纸


7.《郭巨埋儿》
甘肃兰州十里坪
贺凤英剪纸
8.《孟宗哭竹》
甘肃(一)
甘肃天水
民间窗花

9.《孟宗哭竹》
甘肃(二)
甘肃天水
民间窗花

10.《王祥卧冰》
甘肃(一)
甘肃民间窗花

11.《王祥卧冰》
甘肃(二)
甘肃民间窗花

12.《王祥卧冰》
甘肃(三)
甘肃民间窗花

13.《王祥暖冰》
陕西(一)
陕西延安
李竹英剪纸

14.《王祥暖冰》
陕西(二)
陕西富县民间碗柜云子

《王祥暖冰》即“王祥卧冰”。这种剪纸主要贴在碗柜门的上沿,如同门笺可以飘动,其“如意头”像云头,故称“云子”。既挡灰尘,又是装饰。但画面中的王祥已非少年,像是婴儿爬行,也无在冰上的感觉,已与“孝行”相距甚远了。
15.《王祥暖冰》
陕西(三)
陕西洛川民间碗柜云子

“云子”剪纸的装饰性很强,加之竖的长条形可以飘动,如同云朵,颇有诗意。在碗柜上,云子可以并列贴用,将相同的或两种不同的间隔排成一行,更为壮观。
16.《鹿乳供亲》
陕西延安
李竹英剪纸

17.《恣蚊饱血》
陕西民间窗花

18.《杨香扼虎救亲》
民间剪纸

19.《王祥卧冰求鲤》
民间剪纸

20.《王祥卧冰求鲤》
甘肃西峰民间窗花
刘桃儿剪(79岁)

在各地的民间剪纸中,有关孝行的题材虽然不多,更谈不到剪“二十四孝”的全套故事。不知为什么,所见零散的孝行图中,竟以“王祥卧冰”的内容居多,难道人们真正相信感应论的说教,不顾严冬的寒冷,格外喜欢那个赤身躺在冰上的痴情孩子吗?从画面的处理看,情况多已改变,坚冰隐去,变成了水草和花卉,是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游鱼的活泼,那“卧冰”只是一个虚词了。
21.《啮指心痛》
陕西延川民间窗花
高凤莲剪

高凤莲是陕北民间著名的剪纸高手。她1935年生于延川农村,不识字,但从小学得一手剪纸技巧,善于奇思妙想,作品古拙有力,驾驭造型和构图的能力很强。对于所构思的物象,不打草稿,信手剪来,布局匀称而紧凑。在1986至1998年的十多年间,她剪了一千多幅剪纸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她出版了《高凤莲西部剪纸作品集》。在这个集子中,有16幅“二十四孝”中的孝行故事,可说是个人剪纸集中收录考行故事最多、最集中的了。
高凤莲剪的动物,虽然附饰太多,一般都较生动,但人物造型,可能想得太多了,反而冲淡了相互之间的情节。尤其是人物的头部,五官的附加装饰使表情受到影响。如剪侧面的脸,眼圈之外加了花朵,满脸的圆弧逼得将口部拉长,不知是人还是兽了。有人说这是“哲学的内涵”,“她以双牡丹花代替人格化神抓髻娃娃的双目。因为在中国民俗中双目是太阳,牡丹也是太阳的象征。”这是令人费解的,俗说牡丹的花大饱满,象征富贵,什么时候变成了太阳呢?把人的眼睛剪画成牡丹花,不知是高凤莲的想象,还是受到说者的影响。譬如剪纸《啮指心痛》,是表现曾参至孝,与母亲心感相通;母亲咬自己的手指,他会感到心痛。且不说这种心理“感应”的真实性,当年因家贫在山中打柴的曾参,即后来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曾子。春秋时期的曾子,本人就是个哲学家,如果他活在现在,看到这幅剪纸,画面上他和他的母亲是两个大花脸,表现的是“哲学的内涵”,不知作何感想?
又如剪纸《亲尝汤药》,表现的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孝顺母亲。封建社会的皇帝是仪表尊严、至高无上的,怎能赤脚,半裸着身子,长了一个大花脸呢?
22.《亲尝汤药》
陕西延川民间窗花
高凤莲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