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尽孝而为孝道
“孝道”是奉养父母由感性向理性的上升,由一般行为到遵守准则的规范。关于“孝”的定义、内涵及其外延,一直是人们讨论、研究的命题。前已述及,篆字的初文,“老”字像是一个驼背老人拄着拐杖,“孝”字像是一个老人扶着小孩。《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对于“子承老也”研究的人很多。有的认为,“孝”字是老在上,子在下,说明上者对下是养育子女,下者对上是赡养父母,两者互为依靠。有的引申到原始时代,那时人口稀少,特别是由游牧转而定居之后,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增加劳动力,祈望繁衍后代,人丁兴旺;而农业生产离不开技术,平时积累的劳动经验往往掌握在老一辈人的手中,也引发了敬老爱幼的观念。还有的认为,古人具有灵魂不灭的思想,人死后升天进入仙界。早期“孝”的观念主要不是对父母而是对祖先的崇拜,祭奠祖先,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以后才由敬神过渡到敬人,成为一种人伦道德。

父子协力山成玉 兄弟同心土变金
近代花鸟字版刻对联
河北武强民间年画
长期以来,民间笃守的孝行是非常质朴的,基本上是在家庭、家族的范围之内,主要对象是父与子、兄与弟,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伦关系,和睦相处,安定团结,保持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传统。
父义。义者,威仪、利人、情义。做父亲的教子应有义方,走正道,恩谊久长。
母慈。慈者,爱怜、和善、仁慈。做母亲的应爱抚儿女、慈祥哺幼。
兄友。友者,亲近、友爱、和善。兄对弟要爱护、体贴、团结,同胞若一,亲如手足。
弟恭。恭者,谦逊、恭敬、礼貌。弟对兄要尊重。所谓“友兄悌弟”,敬爱兄长。
子孝。孝者,敬养父母也。儒家的《礼记》说:“孝者,畜也。善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8]即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畜是畜养,如家畜、牲畜,怎么把赡养父母同饲养禽兽相提并论呢?这不是又回到“孝乌反哺”了吗。比喻和人事并不是一回事。对此,孔子提出了疑问。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9]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10]这样,就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尊敬”置于“赡养”之上。所谓“敬养”,由敬必然会养,如果不敬,何谈养呢?人世间那些虐待父母的人,敬既不存,也就没有养了。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蓼莪》,意即长长的莪蒿,是蒿的一种,也叫“抱娘蒿”。写一个孝子长期在外服役,父母死了,回不了家,对双亲不得终养的感慨,想尽孝而无处尽孝。历来被视为是宣扬“孝道”的诗篇:
蓼蓼者莪,长长的莪蒿,
匪莪伊蒿。不是莪蒿是青蒿。
哀哀父母,可怜我的父母,
生我劬劳!生我多么辛苦!
……
“缾之罄矣。“瓶中的酒空了,
维罍之耻。”是酒缸的耻辱。”
鲜民之生,孤哀子活在世上,
不如死之久矣!不如早早死去!
无父何怙?没有父亲依靠谁?
无母何恃?没有母亲依赖谁?
出则衔恤,孤身在外含悲泪,
入则靡至!回到家中如无家!
父兮生我,父亲啊生我,
母兮鞠我。母亲啊养我。
拊我畜我,抚摸我,养活我,
长我育我,培植我,教育我,
顾我复我,照顾我,保护我,
出入腹我。进进出出关照我。
欲报之德,想报父母的恩德,
昊天罔极!却如天际无边!
南山烈烈,南山巍巍峨立,
飘风发发。大风哗哗地响。
民莫不榖,人们过得很好,
我独何害?我独何故受难?
……
虞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领袖。据说在他之前,唐尧已执政七十年,让四岳之长推荐接班人。大家都说德行不够,共同推荐了民间一个穷困的人,即虞舜。他们说:虞舜是“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1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虞舜是瞽叟(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愚顽,母亲放肆不诚;弟弟叫“象”,傲慢不羁。舜生长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家庭中,却能同他们和谐相处。因为他孝顺,具有美德,能使家庭和睦安定。所谓“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克”即能。“烝烝”有两义:一是兴盛,通“蒸蒸”,如蒸蒸日上;二是淳厚。“乂”(yì)是治理,才能出众。“格”是至。“奸”是邪恶不正。也就是说,能够以孝达到和谐,治理家务,也就不会有邪恶的行为了。古人认为,有治家的才能也能治理国家。经过考验之后,唐尧不但将帝位传给了虞舜,并且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大孝子。他是孔子的学生,被尊称为曾子、宗圣,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参主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祖先。据《礼记·祭义》所记,他将“孝”分为三等,并与他的学生的对话: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白话译文】曾子说:“孝可分为三等:上等是尊敬父母,次等是不使父母受到羞辱,下等是只能赡养父母。”公明仪问曾子道:“您可以算是行孝道了吧?”曾子说:“哪儿的话!哪儿的话!君子的孝,应该能在父母的意志还未表示出来之前,就预先知道,并且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同时又能晓谕父母,使他们的意志合于正道。我只不过做到赡养父母罢了,怎能算是孝呢?”
按照世俗观念,人们是“养儿防老”,对于儿子来说则是“养老报恩”。这一命题带有因果性和功利目的,在儒家学者的观点中却变成了次要的因素。他们把“孝”的观念提到了理论的高度,并使“孝道”有了具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