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与“举孝廉”

二、孝廉与“举孝廉”

孝与廉,是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孝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行为;廉是廉洁,俭约,对官员则是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因此,孝与廉连称,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

在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中,“孝”的观念早于“廉”,也大于廉,被视为一种美德,大行于天下,所谓“百善孝为先”。《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说:“文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看来,任何德行都是与孝相联系的。

对于“廉”,早在《周礼》中已经提出,是作为审查官吏的标准。《周礼》在汉代之前称《周官》,西汉末列为经而属礼,故为《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汉代时“冬官”已阙,便补以《考工记》,实际不是一回事。《周礼·天官冢宰》既是篇名又是官名。冢宰为六卿之首,“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是官府中最大的官。官府的大小官吏很多,必须有行为规范。制定了六种考绩方法,来考核官吏们的政绩,即所谓“弊群吏之治”。这六种方法也称“六廉”:

一曰廉善,是否能把应做的事情做好;

二曰廉能,能否彻底地推行政令;

三曰廉敬,处理公务是否谨慎勤勉:

四曰廉正,对待问题是否公正廉直;

五曰廉法,做工作是否守法;

六曰廉辨,能不能明辨是非。

管仲把廉洁看得很重,认为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治理国家的成败关系国家的命运。他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就像系在网的四角之上的绳索,有了它,网的纲、目才可以顺利提起、张开。他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说: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为人处事,有礼,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在世上,哪有不尽孝道、不知廉耻的人能够做好工作、报效国家的呢?

因此,在古代科举制度之前,国家选拔人才、推举官员,“选贤与能”,把孝与廉当作两个基本条件,叫做“举孝廉”,

古有四民。《汉书·食货志上》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由士而为官,须经地方推荐,以孝、廉为标准,即为“举孝廉”。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为孝廉分开,是两个科目,后来又合为“孝廉”一科,郡国岁举孝廉的制度从此确立。到东汉时,举孝廉成为仕进者的重要途径。

在民间,围绕着举孝廉的规定,成为读书人进取的目标。由举孝廉而进身为官的,也反映在汉代的画像石中。如山东嘉祥著名的武氏祠,虽然地面上的祠堂早已不存,只有一块块巨大的石板,但能看到石面上所刻的画像。据考证,这些画像在当年分属于四个祠堂,在武梁等四人中,有三人是被举孝廉的。

img

楼阁燕居图

山东嘉祥汉代武氏祠画像石(前石室第三石)
(图下层为车骑出行,图左部有一棵大树)

祠堂的画像中,有一幅称作《楼阁燕居》图的,墓主人端坐楼阁之中,两边有侍者陪从,很有气派。楼阁之外有阙,车马停在树下。人们看这幅图时,不论是研究者还是观赏者,都注意到楼阁外边有一棵奇异的大树,枝干编结得颇有装饰意趣,说明刻画者是下过意匠功夫的。这是一棵什么树呢?有的说是连理树,有的说是扶桑树,都是推测,并无依据。如果仅此一例倒也罢了,问题是在武氏祠有两幅基本相同的;武氏祠之外,在嘉祥县的宋山画像中有三幅,南武山画像中有一幅,所刻之树也大同小异。在山东其他地方,也有相类似的,好像有一种隐喻在内,并非一般的场景之物。

1972年至1973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掘了一座大型东汉墓,墓主被举孝廉,累官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墓室有壁画百余平方米,其题材内容与画像石墓相似,而且都有墨书题榜,多达250条。其中也有“楼阁燕居”之旁的这棵大树,树身之旁有四个小字的题榜,写着“立官桂树”。

为什么叫“立官桂树”呢?

img

立官桂树

(汉代壁画摹本,树下有榜题)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出土

这棵桂树,可能就是神话“月中有桂”的那棵桂树,所谓“桂子飘香”、“桂林一枝”。仙人桂父食桂叶与龟脑,练形而易色,如童子一般。人们用桂花编织桂冠,取其清香高洁之意。后来的科举称科考为“桂科”,及第为“折桂”。在这些典故之前,汉朝人已看中了桂树的这一特性,当作举孝廉而“立官”的象征了。就像汉朝人想象的“摇钱树”一样,标志着发财致富的愿望,成为一种心理慰藉。“立官桂树”也可慰藉士子之心,谁不想仕途顺利呢?一旦他们功成名就,对于心目中的那棵“立官桂树”,是不会忘记的。你看图画中“楼阁燕居”之外的那棵大树,树上有鸟,树下有弯弓之人,那不是射猎,而是隐喻猎取功名。否则,哪有在自己的厅堂之外狩猎的呢?

山东微山县两城出土的一幅《女黄牵马图》,是刻在一座小祠堂中的。图的右侧刻有题记,是以女主人女黄的口吻说的。时间是东汉永和二年(137)九月。题记两行,说:

永和二年大岁卯,九月二日,弟乡广里决□昆弟男女四人,少□□□复失慈母,父年(下缺,为第一行)

时经有钱刀自足,思念父母,弟兄悲哀,乃治冢小食堂,传孙子,石工刑(邢)螟□□□□,财弗直万(下缺,为第二行)

img

女黄牵马图

(汉代画像石)
山东微山县两城出土
(右为本图的题记)

文字漫漶不清。大意是说:女黄和她的两个弟弟,早失母亲,三人跟父亲一起生活,经济还算宽裕。现在父亲又去世了,弟兄非常悲哀。他们思念父母,建造了这个小祠堂,传给子孙。请石工邢螟刻画,用了一万钱。

读了这个题记,再看图,便容易理解了。

画面的主体是一棵“立官桂树”,树上有仙界的羽人、人首鸟和凤鸟,以及现实的飞鸟,有榜题者曰“山鹊”、“蜚鸟”、“乌生”。树下有三人:左边两个男孩作弯腰射箭状,榜题是他们的名字:“长卿”和“伯昌”;树右是一妇女牵马,榜题的名字是“女黄”。现在,我们把鸟、树和树下的姐弟三人联系起来,说明了什么呢?树上的鸟,特别是由“乌生”会联想到“孝乌”。它们所栖之树也就是“举孝廉”之树。女黄为何牵着马在此树下呢?因为两个弟弟——长卿和伯昌还小,一定要扶持他俩成长,刻苦读书,尽守孝道,猎取功名,举为孝廉。由此看来,“女黄”是很有心计的,因为花大钱修画像石墓,其本身就有宣扬孝子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