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人物分析

二、“二十四孝”人物分析

定型了的“二十四孝”,其中的24个孝子和孝女,在时代、职务、地位和孝行事迹、天人感应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都是经过考虑和选择的。过去有人将其分作孝帝、孝贤、孝子、孝妇、苦孝、仕孝、顺孝、殁孝、病孝九类。大体可以看出区别,但仔细分析并不确切。如“孝子”本是总称,在这里当作一类,难道别人不是孝子了吗?我们不作严格分类,只是就其不同的特点,作一分析。

1.两个帝王

虞舜与汉文帝刘恒,列于“二十四孝”之首。

虞舜是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古史称做帝王。他由四岳推举,经帝尧考核试用,受禅让即位。据《尚书·尧典》记载,虞舜是“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yì)不格奸”。意思是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愚顽固执,继母嚣张放肆;异母弟(名“象”)傲慢不羁。虞舜却能以孝道使家庭和睦安定。所谓“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克”即能,“烝烝”是兴盛、淳厚,“乂”(yì)是治理、安定,“格”是至,“奸”是邪恶不正。即是说,能够以孝达到和谐,治理家务,也就不会有邪恶的行为。古人认为,有治家才能的人,同样能治理国家。这是虞舜的主要孝行。

“二十四孝”第一个介绍虞舜,标题是《孝感动天》,画面是耕于历山,有“象耕鸟耘”之说,宣扬的不是虞舜的美德,而是标榜天人感应,将所谓“孝感”列于首位,可见其目的所在。

汉文帝刘恒,为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薄后所生,初封代王。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诸吕发动叛乱,为太尉周勃等所平定,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信奉黄老思想,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又削弱诸侯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他所统治的一朝和汉景帝统治的下一朝,历史上并誉为“文景之治”。汉文帝也是一个孝子,母亲薄后生病时,他细心供奉,“二十四孝”介绍的标题是《亲尝汤药》。

2.孔子的三个弟子

曾参(曾子)、闵损(子骞)、仲由(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曾参发挥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在孝道方面多有建树。东汉武梁祠画像石刻《曾母投杼》,表现了曾参的正直、诚实、善良。但在“二十四孝”中,却选了《啮指心痛》。曾参年轻时往山中打柴,忽然感到心痛,知道家中有事,赶紧回家。母亲告诉他有客人来,不知如何接待,急得咬了自己的手指。据说这是一种心神相通的“感应”。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提出质疑。他在《论衡·感虚篇》中说:“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曾子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搤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言孝悌之至,精气相动。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辄痛,曾母病乎,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考事,曾母先死,曾子不死矣。此精气能小相动,不能大相感也。世称申喜夜闻其母歌,心动,开关问歌者为谁,果其母。盖闻母声,声音相感,心悲意动,开关而问,盖其实也。今曾母在家,曾子在野,不闻号呼之声,母小搤臂(用力掐臂,也有的说是咬指),安能动子?疑世人颂成,闻曾子之孝天下少双,则为空生母搤臂之说也。”由此看来,孝子曾参的这个“事迹”是不可靠的。

闵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闵损,鲁人,字子骞。少孔子五十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焉。”二十四孝图选的是《单衣顺母》,表现后母不慈,对自己生的两个孩子,冬天做了很厚的棉衣,但对闵损却用芦花填充,单薄不耐寒,赶车时手脚冻得麻木,连马鞭子也拿不住,掉在了地上。他的父亲发现后,要休去后母。闵损向父亲建议说:不要与后母离异,“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也使后母受到感动而悔改。

对于闵损的孝行,连孔子也为之感动。《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所赞美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仲由,《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仲由,弁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仕卫为大夫,遇蒯img与其子辄争国,子路遂死辄难。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恶言不入于耳。’”子路好勇,有点粗鲁,常将公鸡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

在《论语》中,有关仲由(子路、季路)的条目很多,孔子也喜欢他的诚实和直率。孔子曾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

二十四孝图选了子路《为亲负米》。子路年轻时家穷,父母吃野菜(藜藿之食)度日。子路不辞劳苦,为亲负米于百里之外。双亲殁后,他到远处做官,俸禄很高。常叹曰:“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这是符合子路性格的。

3.两个隐士

老莱子戏img娱亲,王裒闻雷泣墓。

据文献所载,老莱子本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学者,因避世乱,居于蒙山之阳,自耕而食。楚王闻其贤,召其出仕,不就;遂与其妻迁至江南,隐居不出。《汉书·艺文志》道家有“老莱”十六篇,隋、唐志不著录,久佚。《史记·老子列传》:“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据说老莱子也是一个孝子,孔子对他的孝行是有评语的。他已到了古稀之年,七十岁了,行动有所不便,但双亲健在,仍尽心供养。《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说:“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孝顺)。常着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因(心),僵(倒下)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img

《老莱子三种》

鲁迅剪集“二十四孝图”之一,1927年
(载《朝花夕拾》)

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为他的父母取饮料,不小心跌倒了,为了不让双亲担心和因年老而难过,索性躺在地上,假装婴儿啼哭,逗一逗父母,以掩盖摔跤。这样一来,竟“摔”出了一个“戏img娱亲”的老孝子。孔子也看到了他的“孺子之心”。虽然汉代武梁祠所刻的画像题榜中已提到“斑斓”之衣,但画面还较平实,没有出现婴儿的手摇鼓之类。但后来却把他打扮成一个婴儿模样,有的还在他的头上扎出两个丫髻。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说:“(摇咕咚)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王裒,魏晋时人,《晋书》说他博学多能。其父王仪被司马昭杀害,王裒终身不西向而坐,誓不臣晋。她的母亲生前怕闻雷声;死后每遇雷雨,他都要跑到母亲墓前,拜泣告母:“裒在此,母勿惧!”王裒隐居,教授读《诗经》,每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遂三复流泪;门人弟子竟将载有此句的《蓼莪》篇删去,免得先生难过。孝至如此。真可谓迂夫子了。

4.遇仙女者与埋儿者

董永卖身葬父,路遇织女;郭巨为母埋儿,掘地得金。

在“二十四孝”中,这两个故事可能是流传最广的。前者是将神话传说贴在了孝子身上,路遇织女,结为夫妻,谁都不会相信,竟有这样的好事。后者将亲生的儿子活埋,残忍可怖,竟有这样的“孝子”!

董永和织女的故事,本是神话传说,它虽然缘起于董永“卖身葬父”,但与孝子的行为并非一回事,虚构的编造怎么同实有的事迹连在一起了呢?如果为了强调“天人感应”,也显得太虚假了,有谁会相信呢?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说:“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鲁迅在回忆中继续写道:“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吗?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这是一种很古怪的“孝行”:一面是向母亲尽孝,一面是杀掉自己的儿子;在人伦道理上,这算是个什么人呢?

5.供木人者与扮鹿者

丁兰幼丧父母,“刻木事亲”;郯子双亲眼疾,取鹿乳奉亲。

一个自幼失去双亲、未得奉养的人,长大立业后,思念劬劳之恩,雕刻了木像供奉,以尽其孝。这本是丁兰的孝行,但是却由此制造出一系列木像有灵的故事。先是丁兰的妻子对木像不敬,用针刺了木像的手指,手指出血,木像见丁兰归,流出了眼泪。邻人不信其事,又多管闲事,到他家里用棍棒敲打木人,木人落了泪。还有的说,在丁兰不在家时,有人醉酒后用刀斧将木人劈了,木人流出了血。丁兰回家后,悲哀异常,一怒之下将肇事者杀死。官方并没有给丁兰治罪,反而表彰他“至孝通于神明”。

无中生有,谣言传播如风。或是由丁兰的微小幻觉,越传越大,以致成为感应论者的根据,加以大肆宣扬。

郯子是个聪明人,父母患眼疾,思鹿乳而难得。他想了一个办法,跑到深山老林之中,披上鹿皮,装上鹿角,假扮成鹿,混入鹿群中取奶,果然成功。不料遇到猎鹿人,弓箭无情,当群鹿惊跑时,他成了射猎的对象,幸亏他机智,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明,否则真要带箭而归了。

6.一对夫妇与行佣供母者

姜诗夫妇,因孝感出现“涌泉跃鲤”;江革背母逃难,“行佣供母”。

姜诗及其妻庞氏皆孝,两人尽心事母。他的母亲喜欢饮江水、食鲤鱼片,并且与邻母共食。姜诗经常去市场买鱼,并切成鱼片;庞氏每天到很远的江边汲水。两人不辞辛苦,长此以往,感动了上天,忽然在他们的房侧涌出一股清泉,如同江水滋味,并且从泉水中跃出两条鲤鱼来。始作俑者想得也很周到,那鱼是定期的“日跃双鲤”,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跳出来,这在“天人感应”中是少见的。

庞氏的孝行,敬奉婆母,在二十四孝之前,有的已作为独立条目,标题是《姜诗妻》,在这里成了孝子姜诗的附属。

江革是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与寡母住在一起,侍奉尽孝。遭乱负母逃难。曾多次遇到盗贼,逼他入伙。他以老母无人照顾为由,苦苦哀求,盗贼不忍杀而将其放过。后来江革行佣供母。

7.七个少年儿童

这七个孩子的姓名及其孝行是:

杨香“搤虎救亲”,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下田,父被虎曳去;他急搤虎颈不放,使虎无奈而逃。蔡顺“拾椹供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荒年无食,拾桑椹充饥,将熟者奉母,生者自食。陆绩“怀橘遗亲”,年六岁,外出做客,主人以橘招待,陆绩偷偷怀橘二枚,准备回家奉母。黄香“扇枕温衾”,九岁失母,躬耕勤苦,事父尽孝,夏热扇凉枕席,冬寒以身温其被衾。吴猛“恣蚊饱血”,年八岁,家贫,夏无蚊帐,夜间任蚊虫叮咬饱血,就不会去咬父母了。王祥“卧冰求鲤”,继母不慈,父前失爱,天寒冰冻,后母欲食鲜鱼;解衣卧冰,以求鱼来。孟宗“哭竹生笋”,自幼无父,母老有病,冬月思笋做羹,孟宗无计,抱竹而哭,感天生笋。

七个孩子,以杨香最大,也不过十四岁,其他最小的只有六岁。杨香“搤虎救亲”,有的写作“杨香打虎”,如同武松打虎、李存孝打虎一样,是不准确的。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论年龄和武功,即使身体健壮,杨香也不具备打虎的能力。他是跟父亲下田劳作,在田间突然遇虎的,杨香一心救父,着急万分,又手无寸铁,便猛地扑向虎背,用力扼住虎颈,不但使老虎放了他父亲,并且令老虎动弹不得,无法施展威风,只好挣扎逃走。

其他六个孩子,不论拾椹的、怀橘的、温衾的、喂蚊的、卧冰的、哭竹的,都是出于内心孝敬父母。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特别是那个“恣蚊饱血”的吴猛,因夏天蚊虫多,家贫没有蚊帐,为了父母能安睡,便让蚊子吸自己的血,蚊子吃饱了肚子,就不会去咬父母了。这是儿童的主意,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六岁的陆绩也是如此。他到九江太守袁术家中做客,袁术以橘招待。陆绩看到橘子,便想到是母亲最爱吃的,平时买不起,很自然地将两个橘子藏在了袖筒中。临走拜辞,举手作揖,袖中的橘子掉在了地上。袁术看到这种难堪的局面,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也知道不光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袁术听了大奇,由嘲笑转而敬重其幼而知孝。

至于王祥“卧冰求鲤”和孟宗“哭竹生笋”,本是两个孩子的想象,虽然不切实际,但纯真可爱,不失一片孝心。所讨厌的是那些迂腐的道学先生,假天之命,让冰裂跃出鲤鱼,寒冬长出竹笋。所谓“孝感”之功,表面上圆了两个孩子之孝,实际上假得荒唐,不但不能实现,实际是耍弄了孩子。

为什么幼年“孝子”这样多,将近“二十四孝”的三分之一呢?是因为儿童的思想较单纯,意识的可塑性强,易于接受大人的话,包括那些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同样,在旧时的儿童蒙学读物上,也是普遍印了“二十四孝图”,说明在这一点上,封建文人是看得很准的。

8.一个老妇人

唐夫人“乳姑不怠”。

在“二十四孝”中,正式列名的只有一个女性,即已做了祖母的唐夫人,而且还是以哺乳婆母成就考名的。另外还有一位庞氏,没有单列,附在了姜诗的名下。

在中国历史上,“孝女”不会少于“孝男”。但在古代重男轻女,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所谓“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修饰仪容、操持家务和针线纺织等德行要求,极大地束缚了妇女。作为崔山南的祖母,早已过了哺乳期,如何乳养他年高无齿的曾祖母,并且长达数年之久,恐怕谁也不明其详,不过是传闻而已。

9.三个官员

这三个官员的孝行是:南齐孱陵县令庾黔娄“尝粪忧心”;宋神宗时官员朱寿昌“弃官寻母”;北宋太史黄庭坚“涤亲溺器”。

庾黔娄为县令,上任未及旬,忽然心惊汗流,即“心感”于父病有变,弃官归家,父病已发作。当时没有科学化验。医生告诉他,欲知病情严重程度,只有尝粪,粪苦则好。黔娄尝粪为甜,甚为忧心。到了晚上拜祷于北斗,愿以身代父死,保父病愈。

朱寿昌为妾所生,七岁时,生母为嫡母所妒,改嫁他方,母子分离五十年未曾见面。朱寿昌后来做了官,思报劬劳之恩,弃官寻母。他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待他寻见母亲时,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为校书郎、著作佐郎;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二十四孝”介绍他说:“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为亲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以上二十四个孝道人物,自元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宣传甚广。有图、有文、有诗,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虽说也有《后二十四孝图》《后孝行录》甚至《百孝图》之类出现,但传布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及《二十四孝图》。通常认为,这是封建社会选定的二十四个典型孝行人物,是供人们效法的孝行样板。现在看来,并不尽然。因为其终极目的是宣扬封建统治者的政绩、伦理道德以及与天感应的互通。首先在编排上,标榜不分尊卑、贵贱、职务、男女、老幼,二十四个人,前二人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后三人是实行治理的官员;中间依次是贤者、隐者、平民、少年儿童和妇女,全在他们的统治之中;各种不同的“孝行”与“孝感”互相穿插,有的接地,有的通天,岂不是理想的“孝行天下(全国)”吗!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的观念中,只看重有利于政权和地位巩固的舆论,并不关心具体某个人的孝道与否。正如鲁迅所指出的:“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