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石棺床孝行图
汉代之后,佛教兴起。至南北朝时,南方多修寺院、译佛经,北方开凿巨大石窟,并有造像碑的流行。北魏的雕刻技术很高,也很普遍,在刻佛像和造像碑的同时,于墓葬的石棺和棺床上也刻孝子故事。1977年河南洛阳出土的石棺床,除了在围板上刻墓主人的画像之外,并伴以孝子的图像,有郭巨、丁兰、原穀、老莱子、眉间赤等。
1.《郭巨埋儿侍母》
画面的人物和情节都很简单,但有自然环境的衬托。郭巨夫妇相对而坐于河边,中间的幼儿背靠大树,也坐在那里,看不出在他们之间将要发生的事。由于山石、林木和流水相间,画面显得很有韵味,并不感到单调。
关于郭巨,汉代画像石中没有画他,但在刘向《孝子传》里有他,介绍说:
郭巨,河内温人。甚富。父没,分财二千万为两分与两弟,己独取母供养。寄住,邻有凶宅,无人居者,居无祸患。妻产男,虑养之则妨供养。乃命妻抱儿欲倔地埋之于土中。得金一釜,上有画券云:“赐孝子郭巨。”巨还宅主,宅主不敢受。遂以闻官。官以券题还巨。遂得兼养儿。
郭巨是今河南省温县人。长期以来,“郭巨埋儿”是个倍受非议的故事,人们既赞同他对母亲的孝顺,又厌恶埋儿的残忍。且不说上天之“感应”和赐黄金之臆想;怎么能撕伤了这边的人伦去补那边的人伦呢?

郭巨埋儿侍母
(北魏石棺床孝行图)
1977年河南洛阳出土

丁兰刻木侍母
(北魏石棺床孝行图)
1977年河南洛阳出土
在今山东长清的孝里铺,南傍的孝堂山上有一处汉代墓地,地面上有一座供祭拜的小石室,据现代学者考证,可能是当时一位二千石品级的郡相的祠堂。祠堂内刻满了画像,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座汉代房屋建筑。蒋英炬、吴文祺在《山东的汉画像石艺术》一文中说:“关于孝堂山石祠的主人,自北齐时起,一千多年来长期讹传为孝子郭巨的墓祠。其间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虽已提出质疑:‘按刘向《孝子图》云,郭巨河内温人。而郦道元《水经注》云,平阴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亦不指言何人之冢,不知长仁何所据,遂以为巨墓乎。’但并未改变世俗的认可名称。”[1]
2.《丁兰刻木侍母》
如果一个现代人尽孝,为了侍奉母亲而把儿子活埋,为了思念母亲而把木雕当活人对待,人们一定认为此人失去了理智,精神不正常。而真正做起来,所出现的奇迹,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当挖坑埋儿子的时候,竟然挖出了一缸黄金;那个木雕人竟然会有喜怒的表情,落出眼泪!这比“天上掉馅饼”更离奇。据说这是“天人感应”,上天看到郭巨的孝行,不忍心让他把儿子埋掉,赐给他黄金,解决了困难。丁兰的孝心和尽孝的执着,竟然感动了草木,连木头人也会产生感情。
嘉祥武梁祠虽然刻了“丁兰供木人”的图像,但很简单;本图也是如此。在丁兰的手中,好像有刀和棍棒之类,但雕刻木像的特征不强。那棍棒是何用途呢?
有关丁兰的传说可能较早,但文献记载并不早。《初学记》卷十七“人物上(孝第四)”引晋代孙盛《逸人传》曰:
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其后邻人张叔妻从兰妻有所借,兰妻跪报木人,木人不悦,不以借之。叔醉疾来,谇骂木人,以杖敲其头。兰还,见木人色不怿(高兴),乃问其妻,妻具以告之。即奋剑杀张叔。吏捕兰,兰辞木人去。木人见兰,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图其形于云台也。
在我国流传的孝子故事中,宣扬所谓“神明”和“感应”者很多,好像神明一通,感应一到,不论什么样的矛盾和多大的困难,都能顺利解决似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3.《孝孙原榖请罪》
画面只有两个人,在深山老林之中,左边是一位瘦弱的老年人,胡须飘逸,着长衣坐在地上,面前有盆碗之类的食具;右边是一个英俊少年,手持一件长柄物,跽跪在老人面前,似有愧疚之意,在向老人请罪。画面的人物和情节太简单了,不了解情况的人看不出是什么内容,更不可能知道为什么请罪。这大概就是鲁迅所指出的,是为那些“先知道故事后看画”的人所作。如果不知道故事,也就看不懂了。因为他二人是祖孙关系,爷爷被遗弃在深山之中,但孙子并不同意这样做,是父亲的决定。他劝说无用,也无权改变这种状况,只好请罪。

孝孙原榖请罪
(北魏石棺床孝行图)
1977年河南洛阳出土

老莱子梳丫髻
(北魏石棺床孝行图)
1977年河南洛阳出土
4.《老莱子梳丫髻》
春秋时的老莱子是个隐士、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孝子。因为他的著作早已失传,不知其学术成就,也就只落下一个孝子之名。他七十岁时父母俱在。为了不使双亲感到已是垂暮之年,他故意将自己打扮得年轻一些,避免显老。在南朝师觉授《孝子传》中也只是说他“常着斑斓之衣”,因为“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连孔子也称赞他“不失孺子之心”。可能就因为他不慎跌倒,躺在地上“为婴儿啼”,便引出了种种的“老莱子娱亲”说。此图表现的便是七十岁的老莱子梳了两个丫髻。
5.《眉间赤为父报仇》
眉间赤亦称“眉间尺”,《搜神记》称“赤比”。为春秋时干将、莫邪之子。干将与欧冶子同师,都是著名的铸剑高手。干将曾铸雌雄二剑,定名为“干将、莫邪”。莫邪是干将的妻子。于此由人名转为剑名,世间并以此泛称宝剑。
关于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很多。有的说是为楚王铸剑,有的说是为晋王铸剑。三年铸造了雌雄二剑。干将自知楚王必将怒其造剑迟缓而杀他,故只献雌剑,不献雄剑。将雄剑藏起,留给儿子为他报仇。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说: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即眉间赤),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覩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腾跃)出汤中,踬(困顿)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杀)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杀)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此幅画所刻的内容,并非是眉间赤为父报仇的场面。画面只有两个人,多以为是眉间赤和他的妻子。但按照故事的过程来分析,眉间赤长大之后,在报仇之前,应是她的母亲(莫邪)向他说明父亲的遗愿。

眉间赤为父报仇
(北魏石棺床孝行图)
1977年河南洛阳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