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的观念
人生在世,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经历不过数十年,超过百岁的不多。一代一代的蕃衍,传承延续,由家庭而构成社会,共同积淀起文化和文明。父母哺育幼小,儿女敬养老人,形成了基本的人伦关系。伦理道德不但是亲属之间的准则,也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古人称十二岁以下、六十六岁以上为“老小”。老小之人,在生活上多不能自理,需人扶持照顾,相互依存。对于年老者,便产生了“孝”的关系。
“孝”与“老”是连在一起的。汉字中“老”字的初文,《说文解字》解释较简单,只是说:“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康殷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观察和分析“老”字,认为“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象“头发松白,体态龙钟,伸手扶杖或儿童……的老人形”。后来把那竖直的“杖”变得短曲,不像是拄杖了。[1]

篆文“老”字
选自《文字源流浅释》
“孝”字出现较晚,康殷考证说:孝字“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侍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大约殷人还没有这样明确的‘孝’的道德观念。故甲(骨)文中未见孝字。此字形、意皆与老、考有别,周金(文)中偶有一二误借孝为考之例,学者竟谓:‘考老孝为一字’。杨荣国氏遂据甲(骨)文老—考字而大谈殷人的孝道……”[2]

篆文“孝”字
选自《文字源流浅释》
人的思想或观念的形成,可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对于老年人,因年龄的增长所出现的一些生理功能衰退的现象,由怜悯、同情而产生的关心、照顾、尊敬和对亲人的服侍、敬养、感恩,形成了“孝”的观念和行为,并由此构成了理性思考的基础。同样,要改变既经形成的观念,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到贵州去,看到在少数民族的人家,如苗族和布依族人的堂屋中,大都立着一个木牌位,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很明显这是由很早以前传下来的五个供奉的对象,其中包括父母和教师。是父母生养了人的身体,教师培养他成为好人。
大自然是和谐的,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转。鸟儿飞翔在天空,落在人家的屋脊上和树枝上。人们看到鸟儿和睦相处,大鸟哺育小鸟,甚至壮鸟负起弱鸟。古人以为乌鸦能反哺,故有“孝鸟”之说。崔豹《古今注·鸟兽》中说:“乌,一名孝鸟,一名玄鸟。”亦名慈乌、慈鸦。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北人谓之寒鸦,冬月尤甚也。禹锡曰:慈乌北土极多,似乌鸦而小,多群飞作鸦鸦声。”[3]
以物喻人,人们以孝鸟作比,在劝世歌与儿歌中咏唱。清光绪年间甘肃文县的《劝民歌》唱道:
劝吾民,孝顺好,孝顺传家为至宝;试看乌鸦能反哺,何以人而不如鸟。
语云:在家敬父母,强似远烧香。[4]
天津蓟县在民国期间,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有一套歌谣。其中的《孝》为:
乌鸦叫,乌鸦叫,乌鸦一叫人人恼。请您且别恼,试看老鸦之慈,小鸦之孝,只怕您之为人,还不如此乌鸟。[5]
孝鸟的传说很早就有,从汉代的画像石中得知,那时的人已刻画鸟群的和谐、哺育、慈爱。虽然是一种比喻,但其影响是很大的。它启发了人的孝心,进而产生尽孝的行为。同样,在画像石中表现孝行的图画已经很多。

和谐的鸟群
汉代画像石(局部)
江苏睢宁墓山出土

哺育
汉代画像石(部分)
山东临沂出土

慈鸟
汉代画像石(均在一个画面中)
江苏铜山
民间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叫颜乌的孝子,因家贫无力葬父,便亲自负土,将一筐一筐的土堆成坟。此举感动了周围的群乌,它们都来衔土相助,其吻皆伤。这地方就是秦汉时的“乌伤县”。到了唐代,又改名为“义乌”。不必议论故事的真实性,它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孝”的思想,却是无疑的。
由敬老产生孝的意识,形成一种观念,在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尽孝的俗语、谚语、歌谣、儿歌等,活泼多样,广泛流传。有些语言的意义是很深刻的。如:
◎百事孝为先。(各地均有)
◎人生总要做爹娘。在家能尽孝,胜过远烧香。(河北大名)
◎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河北昌黎)
◎若要好,问三老。敬老得福,敬田得谷。(广东罗城)
河北平山的《劝孝歌》很多,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劝人尽孝的:
◎小孩子,上南洼,到了南洼种西瓜。西瓜长大摘回家,自己不吃供爹妈。黑子红瓤,又甜又凉,欢喜的爹娘拍巴掌。
◎大小姐,起五晚,豆和米,煮几升。水也滚,豆也粒,叫爹娘,来吃饭。
◎一锅饭,满屋香,哥哥弟弟都来尝。哥哥吃饱弟弟吃饱。不打架,不争吵,一块玩,一块跑。爹娘看看好不好。
◎小燕小燕出了窝,听我给你唱一个歌。我的歌儿从那边起,自小爹娘养着你,把你养的翅膀长,你打食,吃着香,也该想想你爹娘。
◎九月里,秋风淡,一根针,一条线,使的他娘一身汗。儿问娘,怎么忙,娘说给儿做衣裳,娘受累,不要紧,等你大来多孝顺。
——清咸四年(1854)《平山县志》。
徐水的《劝世歌》包罗了为人处世的诸多方面,第一项便是“孝”:
◎人生第一事,竭力孝双亲。怀抱恩罔极,始得百年身。随分知奉养,无论富与贫。偶见稍不愉,委曲问原因。或有为难处,莫生背后嗔。好好行将去,留样与儿孙。劝尔好民众,休作忤逆人……
——民国21年(1932)河北《徐水县新志》。
老人体弱多病,弓背弯腰,走路困难,有的须依靠拐杖活动。为了表示“敬老”,很早之前就有赠送“藜杖”、“鸠杖”的做法。所谓“藜杖”,是用一种草本植物藜的老茎制作的手杖。李时珍介绍说:“藜处处有之。即灰藋之红心者,茎、叶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亦曰鹤顶草,皆因形色名也。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梁不同。老则茎可为杖。《诗》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陆玑注云:‘莱即藜也’。”[6]这种“藜”本是一种野生的普通植物,但在古代用途很大:它在嫩时可做“藜羹”,虽是野菜,用以充饥。它的老茎可以编织茶具、床榻,制作藜杖,不少名人在贫困时都用过,对它颇有感情,多有提及。据《晋书·山涛传》载:被追谥为晋景帝的司马师,曾赐山涛一件春服,“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由此看来,藜杖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当时的人是很看重的。唐代的王维有诗曰:“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鸠杖,是在杖头饰有鸠形的拐杖,以为国家礼制。《后汉书》曰: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辅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丛薄中。时有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7]
鸠杖之物,屡有出土。杖杆已朽,但杖头犹存。所见玉质者不多,多为铜铸,作鸟形,下有穿孔,可装杖杆。这是一种敬老的表示,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古时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一些。杜甫所吟咏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所谓“古稀”之年,现在已很普遍,连八十岁、九十岁的也渐渐多起来了。看来,古人所定的六十岁“寿礼”,七十岁“鸠杖”,现在都应推后了。

养老图
汉代画像石(部分)
四川成都市郊曾家包出土
在四川成都市郊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个养老的画面,是表现殷实之家的一部分。一位老人手扶鸠杖,跽坐在棕榈树下,另一人从粮仓中端出粮食,救济老人。老人可能是孤独的,反映了社会风气的一个侧面。
当然,封建社会并不是完美的。那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善与恶,孝顺与逆伦,都是相对而言的。在过去,为什么民间有《劝世歌》《劝孝歌》流传呢?就因为社会不平和有不孝存在。在我翻阅过去的资料时,儿歌中流传最广的和最普遍的是《小白菜》《麻野鹊》(《山老鸹》)等:
◎小白菜呀,心里黄啊,三岁两岁,没了娘啊。跟着爹爹好好过呀,就怕爹爹找后娘啊。找了后娘三年整呀,生了个弟弟比我强啊。弟弟穿新我穿旧呀,弟弟吃肉我吃糠呀,端起碗来泪汪汪啊。(山东北部地区)
◎一棵白菜就地黄,三岁小孩没了娘。跟着爹爹还好过,但怕爹爹娶后娘。后娘娶了三年整,生个儿子叫孟良。母亲做的龙须面,孟良吃稠我喝汤。端起碗,泪汪汪。搁下碗,想亲娘。后娘问我哭什啦?碗底烧得手心慌。(河北万全)
◎麻野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将娘扔在山背后,把媳妇背在炕头儿上,稻米干饭肉丝汤,不吃不吃又盛上。(河北曲阳)
◎麻野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烙白饼,卷麻糖,媳妇媳妇你先尝。(河北高邑)

天下人看不孝恶媳变狗
清代晚期
湖北保康县
民间墓前刻石

◎麻月鹊,尾巴长,娶媳妇,不要娘。
麻月鹊,喳喳喳,娶媳妇,不要妈。(河南孟县)
◎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杀头猪,宰只羊,媳妇吃肉娘喝汤。(山东北部地区)
◎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要吃凉水面,没有现钱补笊篱。媳妇要吃桨水梨,赶了南集赶北集。打了把,削了皮,尝尝好吃再买去。(河北沧县)
这些儿歌,相互之间存在着衍生关系,是过去社会生活的反应。在家庭的人伦之间有此类矛盾,真情实感,以通俗语言表现出来,说明人们对“孝”的观念已经形成。
一般来说,劝孝歌多是从正面说教,即所谓歌颂式的,说明孝顺、尽孝的道理。对于反面即所谓暴露式的,批判逆伦非孝的错误,这类作品不多,在口头文学上也就是《小白菜》《麻野鹊》比较明显。美术上更少,好像只在近代才见有表现。湖北保康县民间的墓前碑石上,有一幅石刻画:画分两格,右边是一个妇女指着左边介绍,像是讲解员一样,上端的眉题是《天下人看不孝》;左边的画面有题榜为“媳妇打(婆)”。媳妇手打脚踢,婆婆摔倒在地。令人深思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头部,不知是刻画者不忍心看到她们的表情故意凿去,还是刻好后被观者出于义愤而铲掉。我只是看到拓片,没有见到原石。因为拓片的其他部分都很清楚,没有头部肯定是人为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孝者的厌恶。就在另一幅画面上,本是刻的花卉静物,又在花盆的旁边刻了一只狗,花盆上写着咒语:“恶媳变狗”,明显是针对上幅画而言的。这些都说明人心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