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东平阴石刻孝行图
画有简繁之分,又有写实与变形之别。同是表现一个对象,各人所用的艺术手法和趣旨是不同的。1998年,山东平阴县南李山头村元墓出土的画像石,分别刻了二十多个孝子故事,便不成系统。有的人物重复,有的内容不明,还有的是《列女传》中的节义故事。
从表面看,这批画像整齐统一,三十二个画面高度一致,所有人物均嵌在四角菱花形的边框内,外边又套方框;只是方框有窄有宽,甚至有的缺少一边(刻不下了)。其中除孝子故事之外,还夹杂着不少的男仆女侍,男的戴宽沿圆形帽,穿右衽长袍,女的梳双髻,穿对襟衫及长裙,都是蒙古人的打扮,也分别各占一个画面。其中的孝子故事,人物之外的空间均排列了剁纹式的线条,骤然看去画面非常复杂,实际上是孝子图中最简单的一种,有的近似一个符号。
这是一种装饰手法,拓印者深谙此道,他们也将拓片分作简繁两种,一种是全拓,另一种是删繁就简,把那些细密的线条删去了。我们所看到的孝行图,除了个别的繁图之外,主要都是简图。

侍女和孝行图
元代石刻
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这是全拓的拓片(繁图),一块石板两个画面,右边是“王祥卧冰”,刻不下了,缺一边。

杨香打虎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此图为简图,拓印时删去了空白处密排的细线,画面清楚了,也显得简单了。《杨香打虎》当时也称《杨香跨虎》,他急中生智,跃到了虎背上,扼住老虎的脖子不放,使老虎发不出威风。这是矛盾冲突的两方面,有此对比,画面虽简,却也不感单调。

鹿乳奉亲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在现实生活中,鹿乳难得。郯子尽孝,竟然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披上鹿皮,混在鹿群中取乳。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山野的鹿虽多,能防猎人的弓箭也是不容易的。此图中的郯子化装得很像,看了也有趣。

曹娥哭江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曹娥坐在江边,望着奔流的江水,哭寻被江水夺去的父亲而不得。她手中拿着一把勺子,天真地想把江水舀干,救出父亲。虽然是不可能的,但可见其幼小的心灵,对父的亲情之深。

孝孙原榖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孝孙原榖和他父亲,已按照父亲的决定将年老多病的祖父抬到山中遗弃,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原榖拿着那副抬祖父的担架,回家藏了起来,父亲发现后问他为何保存不吉的担架,原榖回答说:“等您老了,用时方便。”讲得很有道理,使父亲羞愧,又接回了祖父。

拾椹供亲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西汉末年,兵荒马乱。小小的蔡顺在野地里拾桑椹充饥,遇到了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见他用两个篮子盛桑椹感到奇怪。他回答说:“把熟透的黑椹子留给母亲。”且不说孝心感动了赤眉,作为造型艺术,看来画两个篮子更能说明问题。

郭巨埋子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郭巨拿着铁铲,为什么挖地呢?他的妻子在旁抱着小孩,小孩似在挣扎,不明情况的人似乎也能猜到几分。然而这种事太个别了,很难想到埋儿的原因。且不说此举现在违法,就是退到两千年前,也是不正常的。

啮指心痛(一)
元代石刻
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两幅图内容相同,但人物有单有双。上图只是曾参一人,在山中打柴,突然感到心痛,意识到家中有事。下图是回到家中,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啮指心痛(二)
元代石刻
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两幅图内容一样,但表现有所不同。上图只是赤身卧于冰上,有三条鲤鱼露出水面。下图增加了一个情节:王祥躺在冰上一动不动,引起了鸟的注意,有两只飞来要啄“醒”他。

王祥卧冰(一)
元代石刻
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王祥卧冰(二)
元代石刻
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陆绩怀橘
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孟宗“哭竹生笋”(左)
王裒“闻雷泣墓”(右)
均为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赵氏孤儿(上)
舍儿救侄(下)
均为元代石刻
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流传甚广。前者《赵氏孤儿》,表现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忤臼定计救出孤儿,由程婴扶养成人,得以报仇。后者《舍儿救侄》,是齐国攻打鲁国时,齐将见一妇人在山野中带着两个孩子逃难,抱大者而舍小者,齐将甚怪,便问其故。妇人鲁义姑说:“大者妾夫兄之子,小者妾之子。夫兄子者,公义也;妾之子者,私义也。宁济公而废私也。”于是,齐将罢军,以为鲁国不可攻也。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义”的,但古人往往孝义并称,汉代以来,也多放在孝行图中。

孟母断机(左)
田真哭荆(右)
均为元代石刻,山东平阴南李山头村出土
左为《孟母断机》,据说战国孟子(孟轲)少时,废学归家,孟母正在织布,持刀割断了经线,对孟轲说:“你废学,就如我断织。”从此孟轲勤学自奋,遂成大儒。此图画孟母持刀,对孟轲说话,但看不出“断机”(断织)的特点。右为《田真哭荆》,田真为了维护家族式的大家庭,不愿兄弟分家,见堂前紫荆枯萎,抱荆而哭。
这批石刻的画稿,可能是事先画就的,说不定画者与刻者不是一人,它的尺寸与石料也不一致。有的在一块石板上刻一幅画还有剩余,刻两幅画又容不下。勉强刻两幅的,有一幅的外框就刻不下,不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