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邑和武强的家堂画

九、堂邑和武强的家堂画

中国古人的家族观念很重,不仅名门望族如此,平常百姓也将敬祖与礼神并列。一方面是受到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社会的组织形态有关。在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农历的新年元旦(现在改称春节),是一年四季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人们劳累一年之后,正值农闲,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但要筹划一年的生计,并且尽情地欢庆,迎接“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不止生者如此,也要把死去的祖先请回来,将天上的神仙请下来,共同欢度节日。

img

三代宗亲

(家堂画)
山东堂邑民间木版画

这是一种礼仪活动,又有一套世俗的形式,必须在年三十(除夕)之日完成。请神的叫做“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或者称“天地全神”;请祖先的叫做“三代宗亲”,俗称“家堂”,实际都是神像的形式,民间的木版画中都有这些内容。

通常的“家堂”画有两种。一种是有家谱的人家,请人画有专门的卷轴,上面分出许多小格,按照辈分填上逝去的先人名字。这是永久性的家堂,俗称“老的轴子”(祖先卷轴),一般在春节和七月十五(鬼节)挂两次,焚香拜祭之后再收起来。但很多人家没有这种祖先卷轴,便临时买一张家堂画,上面只写“三代宗亲”,不填祖先人名。一般用于除夕请神、初一敬神(拜祭)、初三(或初五)送神。“送神”是将神像和临时的家堂画焚化。

img

德宅芳春·三代宗亲

(家堂画,附二十四孝图)
河北武强清代民间木版画

img

二十四孝图

(《德宅芳春·三代宗亲》家堂画所附)
河北武强清代民间木版画

过去各地的木版画中,所印的家堂画样式很多。如山东堂邑的一种,画一建筑式样,上悬“辟本堂”匾额,中置“三代宗亲”牌位,牌位两边画一对老年夫妇代表祖先;旁有孝女侍奉。画面下部为儿童舞龙,并以“文王百子”寄寓家族繁盛。

河北武强的家堂画比较特别,除了画“三代宗亲”并标以“德宅芳春”之外,在两旁和下边画了二十四孝图(十二个孝行故事)。这是当地农民所刻印的版画,从若干孝行图的标题和画面处理可以看出,虽然同是“二十四孝图”,农民的务实精神和淳厚态度寓于其中,已有很大变化。譬如,《王祥卧冰》,他们不忍心让孩子赤身躺在冰面上,改称“王祥冰鱼”,让穿衣站立的王祥抱着一条大鲤鱼。将《恣蚊饱血》改作“吴猛打蚊”,不让八岁的孩子躺在床上喂蚊子,而是让他拿一把扇子扇蚊子。最有意味的是《大舜耕田》,本来就是神话性的传说,对于农民的本业来说,怎么会有“象耕鸟耘”呢?他们画了虞舜牵着一头黄牛下田。难怪当十五月圆时,文人说像是白玉盘,乡下老太太却说像一张白面大饼。因为他们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不同,感受也不一样。

img

大舜耕田

(家堂画附二十四孝图之一)
河北武强清代民间木版画

这幅《大舜耕田》是值得注意的。且不说传说中的虞舜能不能用黄牛耕田,神话色彩会不会退色,将其放在“二十四孝”中,明显是对“孝感动天”的怀疑和否定。农民本身就是耕田的,他们从未用象耕田,更不相信“老天”会干这些事。他们尽孝,是出于人伦所感,并非由于“孝感”的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