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辉县石棺二十四孝图
北宋(960—1127)石棺,棺长210 厘米,前高90,宽85 厘米,后高65,宽60 厘米。河南辉县出土。石棺的两侧线刻孝子列女图,共二十四幅。画幅连在一起,无明显分隔,均有题榜。
右侧为:赵孝宗、丁兰、闵子骞、琰子、鲍山、王武妻、
鲁义姑、老莱子、舜子、元觉、曾参、曹娥女;
左侧为:蔡顺、韩伯俞、郭巨、董永、陆绩、孟宗、
刘明达、王祥、姜诗妻、刘殷、田真、杨昌女。
以上所刻二十四幅人物画,事迹单一,情节也不复杂,大都采用图解式。自从刘向写了《孝子传》和《列女传》,后人多将两者连在一起。在“二十四孝”之中,常有烈女参列在内。如以上之“鲁义姑”,按照我们的概念,“舍子救侄”应该属于“义”,但“孝义”连在一起时也就不不分了。
兹选八幅如下:
1.《舜子》
舜子即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田界)。”相传仁德之君,教化所及,便有耕者让田。画面是虞舜赶着一头大象,天上有鸟群跟随,即所谓“象耕鸟耘”,是“孝感于天”所致。唐陆龟蒙《甫里集》卷十九:“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拨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舜子
(北宋石刻·象耕鸟耘)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2.《元觉》
元觉或即“原榖”。画面表现祖孙三代,元觉是最小者,俗称“孝孙”。画面中爷爷瘦弱多病,坐在草堆上;父亲嫌他累赘,做了一个“舆”(担架),将其抬到山中,准备遗弃;孝孙向父亲建议,不要把爷爷丢弃,父亲不听。于是,孝孙抬后将担架收起,父亲发现后问他,为何收存担架。孝孙说:等到父亲老了,用起来方便,免得再做。于是,父亲“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从此,孝孙的父亲也变成了“纯孝”。

元觉
(北宋石刻·持舆劝父)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3.《曾参》
曾参即曾子,孔子的学生,事母至孝,并以论孝著称,在《论语》和《孝经》中有他的不少言论。曾参年少时家贫,常到山中打柴。家中有客来,母亲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参顿觉心痛,赶紧回家。东汉王充《论衡·感虚篇》亦载此事,但不是“啮指心痛”,而是曾母“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但王充不相信这种感应,他说:“疑世人颂成,闻曾子之孝天下少双,则为空生母搤(用力掐扼)臂之说也。”

曾参
(北宋石刻·啮指心痛)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4.《曹娥女》
曹娥,汉代上虞人。其父为巫祝,五月五日媚神,淹死于江中,尸不能得。曹娥年十四,沿江号泣,投水觅父,经五日,负父尸而出。鲁迅在《朝花夕拾·后记》中说:“我幼小时候,在故乡(绍兴)曾经听到老年人这样讲:‘死了的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最初是面对面抱着浮上来的。然而过往行人看见的都发笑了,说:哈哈!这么一个年青姑娘,抱着这么一个老头子!于是那两个死尸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来,这回是背对背的负着。’好!在礼义之邦里,连一个年幼——呜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父亲一同浮出,也有这么困难!”所以画曹娥者多是沿江哭号,很少画投江的。

曹娥女
(北宋石刻·投江觅父)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5.《姜诗妻》
汉代姜诗及其妻子庞氏,均以孝著名。老母喜饮江水,庞氏每天到数里之外的江边打水,从不中断。老母又嗜好鱼脍,并请邻居老母共食。夫妇经常去市场买鱼、切鱼。时间既久,忽于房舍之旁涌出一股泉水,味如江水,每天并有两条鲤鱼跃出,即所谓“孝感”所致。在世间的孝行图中,若画“涌泉跃鱼”,即赞美姜诗夫妇,也有单画庞氏的。此图为庞氏端着一碗水,供婆母饮用。

姜诗妻
(北宋石刻·庞氏敬婆)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6.《刘殷》
郑若庸《类隽》卷九:“《隋书》云:刘殷祖母王氏,盛冬思芹而不言。殷知之,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忽有芹生于地,得斛余而归,食而不减,至时,芹生乃尽。”画面中的人物,刘殷已经不是孩子,老大成年了。唯一相关的是地上有一个竹篮,是不是盛芹菜的呢?这种“孝行”,与哭竹、哭鱼等相类似,好像只要哭得厉害,就会感动“上天”,产生“感应”。由此可见,道学先生的这种模式也太简单了。

刘殷
(北宋石刻·盛冬思芹)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7.《田真》
汉代田真,兄弟三人分家,堂前有棵紫荆树,开花正茂。三人商议,分家后将此树一分为三。第二天树便枯死了。田真看了,对两个弟弟说:“本同株,当分析,便憔悴。况兄弟孔怀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于是,兄弟相感,分而复合,不再分家,紫荆也复萌了。事见南朝吴均《续齐谐记》。
李白《尺布》诗曰:“田氏仓卒骨肉分,清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柴。无心之物尚如此……”有心之人何无情!

田真
(北宋石刻·紫荆复萌)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
8.《杨昌女》
杨昌,不知何时何地人,看画面知其孝行与打虎有关。此图画得很好,颇为传神。所画为事后,老虎瘫死在那里,两条前腿伸开,已失去前时的威风。杨昌年龄不大,累得精疲力竭,坐在虎旁,头微低,好像在思考什么。晋朝时也有个“搤虎救亲”的少年叫杨香,是个十四岁的男孩,随父下田遇虎。他手无寸铁,与虎搏斗,扼持虎颈不放,终于将父亲从虎口中救了出来。

杨昌女
(北宋石刻·徒手打虎)
河南辉县出土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