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拔高的僵化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人评价事物包括论人,强调“三七开,二八分”,是很有道理的。
只有想象中的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但有的也会疏忽。人们讲故事,说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原是一个美男子,因为出游,灵魂出壳,忘记嘱咐他的徒弟,不要动他的身体。若干天后,徒弟以为他已死,便将其尸体焚化了。铁拐李云游归来,灵魂无所依附,只好到路边附在一个刚死去的乞丐身上,不但变得丑陋,并且成了一条腿的拐子。
这是虚构的故事,意在说明灵魂不灭的古老观念,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二十四孝”中的人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即使有的是真实的行为,经过编造者的“加工”提升,也就变得虚假了。譬如其中的七个孩子,天真可爱,孝心可嘉,有些不实际的想法,正是童稚的所在。如果在此基础上拔高,将其天真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势必都成了小神仙。你看历史上推举的那些小神童,不都是如此吗?何况还有上天“感应”,更是添乱。
封建社会所产生的“二十四孝”,以为是竖起了二十四个孝道的典型,孝行的楷模。从表面看,竖得很高,就像二十四面彩旗,在高空中飘动。但是在人间,有的做不到,有的虚假,有的已经僵化,不见得就是真孝。就像鲁迅所说的“老莱子娱亲”:“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数百年来,人们把“二十四孝”只是当作故事流传。就像“孝子郭巨”,既不想将自己的儿子活活地埋掉,也不企望得到那盆黄金。不消说平民百姓,就连后来的康熙皇帝,也明智地知道这一点。

清康熙《御制教民榜》
又称《圣谕六条》,清代康熙皇帝作,王恕注
(转引自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是清朝的第二个帝王,在位61 年,有雄才大略,对国家和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加强道德建设,他制定了六条《教民榜》,刻印后散发于民间,并派人广为宣讲,让地方官员牢记,以利贯彻执行。这六条圣谕是:(1)孝顺父母;(2)尊敬长上;(3)和睦邻里;(4)教训子孙;(5)各安生理;(6)毋作非为。圣谕语言质朴,内容切合社会现实。“各安生理”即是各自安心于谋生之道;“毋作非为”就是不做不正当的行为。这些都切实可行,大众容易接受,也能够做到。其中的前两条就是关于孝道的。从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到职业道德,都很全面。吏部尚书王恕为这六条标准作了注释。他在序中说:“臣王恕于圣训之下各注数句,俾民悉知圣祖之意,用成仁厚之俗,合行备榜前去,凡我民庶,各宜熟读而力行之,须至榜者。”在“孝顺父母”条下注:“父母之身养身,恩德至大,为人子者当孝顺以报本。平居则供养衣食。”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不提倡古代那套“二十四孝”,绝非不孝。敬老孝亲重人伦,孝行可敬孝感非。从康熙《教民榜》的颁行看,“二十四孝”不过是挂在门面上的一个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