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新知:现代文坛史料考释》简介
《故纸新知:现代文坛史料考释》这本书是由.陈建军著创作的,《故纸新知:现代文坛史料考释》共有81章节
1
小 引
本书收录大小文章共39篇,最早者发表于2015年4月,最近者发表于2022年8月。 全书分为正编和附录,其中正编37篇,附录2篇。正编所收文章将主要研究对象大体...
2
目录
目 录 小 引 《战鼓》旬刊及卞之琳的《“睡在鼓里”》 戴望舒的一封辩诬函 丰子恺小学时的一篇参赛作文 写在新编《缘缘堂随笔》出版之前 《东南日报·沙发》上的丰...
3
《战鼓》旬刊及卞之琳的《“睡在鼓里”》[1]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在炮火声中,先后诞生了一大批以宣传抗日救国为宗旨的刊物,《战鼓》旬刊即为其中之一。 《战鼓》于1937年12月11日在成都创...
4
戴望舒的一封辩诬函[1]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5月,戴望舒由上海到香港,任中国文化协进会理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留港会员通讯处干事等,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
5
丰子恺小学时的一篇参赛作文[1]
前不久,翻检民国期刊,看过一种很好玩的少年儿童类杂志——《中华童子界》月刊。 《中华童子界》是中华书局旗下的“八大杂志”之一,1914年7月25日创刊于上海,中...
6
写在新编《缘缘堂随笔》出版之前[1]
丰子恺在民国时期出版的散文集主要有《缘缘堂随笔》[2]、《中学生小品》[3]、《随笔二十篇》[4]、《车厢社会》[5]、《缘缘堂再笔》[6]、《漫文漫画》[7]...
7
《东南日报·沙发》上的丰子恺佚文[1]
自《丰子恺全集》(全50册)由海豚出版社于2016年10月出版以来,为其补遗的文章仅见两篇,一篇是金传胜的《丰子恺的1947年元旦》[2],披露了丰子恺1947...
8
一、参观郑仁山指画展览会
《参观郑仁山指画展览会》[4]作于1935年5月5日,载《东南日报·沙发》1935年5月8日第2318期,署名子恺。全文如下: 仁山君的温和的态度,曾给我很深的...
9
二、中国艺社第一届展览会序
《中国艺社第一届展览会序》作于1936年1月1日,载《东南日报·沙发》1936年1月11日第2556期,署名丰子恺。全文如下: 优良的艺术,有甚么条件?其答案有...
10
三、观张公任国画展览会
《观张公任国画展览会》作于1936年4月1日,载《东南日报·沙发》1936年4月3日第2638期,署名丰子恺。全文如下: 张公任君在开国画展览会以前的数月中,常...
11
四、看了潘韵画展后
《看了潘韵画展后》载《东南日报·沙发》1936年6月12日第2707期,署名丰子恺。全文如下: 我看了潘君的山水写生展览会,感想很多:第一,近代服装的人物,在宣...
12
关于黄裳的一封短笺[1]
1982年6月30日、7月1日,香港《大公报》连载黄裳先生的《废名》一文。文中,黄裳先生对废名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做了简要评介,同时披露了1947年6月16日废...
13
梁遇春致胡适信[1]
在说梁遇春致胡适信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梁遇春其人。 梁遇春,字驭聪,笔名秋心等,福建福州人。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北京大学英文系,与废名...
14
林徽因集外文辑说[1]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林徽因集》(三卷四册)是以梁从诫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版《林徽因文集》(全二卷)为底本修订、增补而成的。诚如梁从诫夫...
15
凌叔华的《小哥儿俩》[1]
凌叔华,原名凌瑞唐,笔名瑞棠、素心、素华、SUHOA等。1900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原籍广东番禺。从七八岁起,就从师学画。1919年,进天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
16
又见陆小曼佚文佚简[1]
《陆小曼文存》(柴草编)由三晋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印行后,我陆续找到陆小曼《自述的几句话》《请看小兰芬的三天好戏》《马艳云》和《灰色的生活》等4篇佚文,这些...
17
一、我的小朋友小兰芬
小兰芬是何许人也?她和陆小曼究竟是什么关系?树人在《陆小曼与小兰芬之关系》中说得比较清楚: 前晚偕友往新新,遇郑正秋君,畅谈坤伶小兰芬之身世。据云,小兰芬在京与...
18
二、致《新闻报》编者函
1934年5月30日,上海《新闻报》第14737号登出一则题为《王赓已恢复自由有赴德留学说》的消息,内中称:“当‘一二八’沪战时,八十八师独立旅旅长王赓,因擅离...
19
陆小曼手札和启事[1]
自2012年以来,我先后披露过陆小曼《自述的几句话》《请看小兰芬的三天好戏》《马艳云》《灰色的生活》《我的小朋友小兰芬》等文五篇和其致《新闻报》编者函一通[2]...
20
一、致吴经熊手札
1927年2月22日,胡憨珠在上海创办了一份《烟视报》,由张静庐、王瀛洲主编,每三日出版一张。同年6月28日,出完第43号后停刊。3月29日,该报第13号发表了...
21
二、关于暂停接收画件的启事
陆小曼赋性绝颖,多才多艺,能唱戏,工书法,尤擅绘事。她曾拜贺天健为师,习画山水,“得吴门派三昧”[4]。1936年4月3日至5日,贺天健在宁波同乡会举办“近作展...
22
“马良材”是谁[1]
1927年10月1日,废名曾发表一篇题为《死者马良材》的文章,载《语丝》周刊第151期“随感录”栏。这篇文章不足四百字,为行文方便,特抄录如下: 读了《随感录》...
23
新发现的穆时英佚文佚简考释[1]
自《穆时英全集》(严家炎、李今编)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以来,刘涛、赵国忠、陈建军、李欣、杨新宇、王贺等学者陆续发现了不少包括小说、散文、影评...
24
一、致胡适函
迄今为止,穆时英遗留下来的信函仅见五通,即致施蛰存两通,致叶灵凤一通,致林柏生一通,致胡适一通。其中,前三通已收入《穆时英全集》,第四通已披露,后一通现藏中国社...
25
二、关于“尘无随笔”
1935年9月8日,《社会日报·每周电影》第6期“刀光剑影”栏刊登了两篇文章,一是《尘无随笔 带到穆时英先生》,一是《穆时英答:关于“尘无随笔”》。《每周电影》...
26
三、社中偶语
穆时英在其主编的上海《晨报》副刊《晨曦》上,曾发表过三篇《社中偶语》,其中两篇已收入《穆时英全集》,而发表于1935年11月13日第6版的一篇则未收,全文如下:...
27
四、论战时颓废
陈建军曾提到[10],江云生在《穆时英不死》一文中说:“在上海时,从他为《中华日报》元旦特刊以龙七的笔名写《一年来的文化界》,我确切地知道他已从香港来参加和平运...
28
五、最后的“启事稿”
1940年6月28日,穆时英遭狙击身亡。同年8月,上海《青年良友》画报第8期第8—9页为“追悼穆时英先生”专版。其中,第8页有编者所作《追悼穆先生》和《穆时英先...
29
穆时英《清客的骂》及黎锦明信[1]
1936年2月15日,上海《社会日报》第1947号第3版刊有一篇题为《穆时英的苦闷》的文章,文中说:“不久以前,南京发现了一种小型刊物名《艺坛导报》的,对穆时英...
30
钱锺书桃坞中学时的一篇英语作文[1]
1923年,钱锺书(1910—1998)考入美国圣公会在苏州所办的桃坞中学。1927年,读完高中一年级后,桃坞中学因故暂时停办,遂转入无锡辅仁中学。 在桃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