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内容及课程指导
从1929年至1939年,武汉大学均编印了一册年度《国立武汉大学一览》,内收全校各院系“学程内容”和“课程指导书”。1940年至1949年,虽未编印《国立武汉大学一览》,但各院系每年度都有“课程指导书”或“课目表”。“学程内容”主要介绍每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等,“课程指导书”则对每门课程的类别、学分、周学时、年级、学期、任课教员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1929年度和1930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设必修课程“国文讲读及作文”,其“学程内容”如下:
本学程取秦汉以来至近代各体甲选之文,用为模范,详加讲解。随即于授各体文时,讲明为各体文之方法,并试令作各体文,为之详加评改,使学者明于各体文之程式,且能操笔为之。[8]
这门课程由周贞亮讲授,每周二小时,一年授完(即讲授两个学期)。从周贞亮编写的课程讲义《各体文选》来看,他所讲授的“国文讲读及作文”是偏重于文言文教学。
1931年度起,“国文讲读及作文”课程停开,中国文学系一年级设必修课程“作文(一)”、二年级设必修课程“作文(二)”,均每周二小时,一年授完。其“学程内容”如下:
作文(一)
练习普通应用之描写,记叙,议论各种文体。或翻译,或笔录,或就教员提出之参考材料作为综合,分析,批评之工作。每次皆当堂交卷以期练习敏捷之思考力。
作文(二)
练习普通应用文体,均当堂交卷。其由教员供给参考材料作长篇有系统之学术论文;或自由命题练习诗歌戏剧小说各种文艺者,不在此限。[9]
“作文(一)”注重对描写、记叙、议论三种普通应用文体的练习,“作文(二)”则重视“作长篇有系统之学术论文”的训练和自由命题之诗歌、戏剧、小说等文艺文练习。普通应用文体练习,均要求当堂交卷,旨在养成学生的思考力与敏捷度。自1935年度起,“作文(一)”“作文(二)”的“学程内容”略有变化,即“作文(一)”中的练习文体增加了“抒情”一项;“作文(二)”中的“自由命题练习诗歌戏剧小说各种文艺者”改为“自由命题练习其他文艺作品者”。同时,“作文(一)”成为“文学院各系公同课程”[10]。
据文学院课程指导书,1931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和二年级“作文(二)”,均由苏雪林讲授。1932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苏雪林讲授;二年级“作文(二)”,谭戒甫讲授。1933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刘异讲授;二年级“作文(二)”,谭戒甫讲授。1934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朱世溱讲授;二年级“作文(二)”,刘异讲授。外国文学系一年级选修课程“作文(一)”,苏雪林讲授。本年度起,哲学教育系实行主辅修制,将课程分为哲学教育组、哲学组和教育组。选哲学组或教育组的学生,应以哲学或教育为主科,另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或史学为辅科,辅科课程亦为必修课。一年级哲学教育组“作文”,与外国文学系一年级合班,苏雪林讲授;二年级“作文(二)”(辅科必修课程),每周三小时,刘异讲授。1935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刘异讲授;二年级“作文(二)”,朱世溱讲授。外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苏雪林讲授;史学系一年级“作文”,朱世溱讲授;哲学教育系一年级“作文”,与外国文学系一年级合班,苏雪林讲授。1936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朱世溱讲授;二年级“作文(二)”,刘异讲授。外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苏雪林讲授。史学系一年级“作文”,朱世溱讲授。哲学教育系一年级“作文”,与外国文学系一年级合班,苏雪林讲授;二年级“作文(二)”(辅科必修课程),每周三小时,刘异讲授。1937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一)”和二年级“作文(二)”,均由朱世溱讲授;外国文学系一年级“作文”,苏雪林讲授。史学系一年级“作文”,汪诒荪讲授。哲学教育系哲学教育组一年级“作文”,汪诒荪讲授;哲学组、教育组一年级选中文为辅科者,“作文”与中国文学系一年级合班,朱世溱讲授;二年级“作文(二)”(辅科必修课程),朱世溱讲授。1938年度,中国文学系二年级“作文(二)”,叶绍钧讲授。哲学教育系“作文(二)”(辅科必修课程),朱世溱讲授。
1937年度,中国文学系还为三年级设必修课程“作文(三)”,每周二小时,一年授完。其“学程内容”如下:
讲习积极修辞学,辨析骈散文之异同,及骈文之历史,体性,技术,使知文笔二者之特点与功用。再就时代性,讲习公牍,书扎,及其他应世之文,以完成文学上应用之技能。[11]
这门课程由刘异讲授,仅开了一学年。
从1938年度起,文学院为全校各院系一年级开设共同必修课程“国文”,或每周二小时,或每周三小时,或每周四小时,由叶绍钧、朱世溱、苏雪林、高亨、朱人瑞、叶瑛、程会昌、周大璞等人讲授。其“学程内容”如下:
本学程为全校各院系公同功课。
一、读文 选授文字七十余篇,计分以下诸目:1.近人文;2.杂文(包括抒情文,写景文,议论文,说明文);3.史文;4.诗;5.批评文;6.骈文;7.词;8.曲;9.小说;10.诸子文。
二、作文 每二星期作文一次。命题或切近学生之实际生活,或与所读文字有关,务使善达其所蕴蓄。
三、专书阅读 选定书籍八种,令学生于课外阅读,而笔记其心得。[12]
“国文”内容主要包括“读文”“作文”和“专书阅读”,其中“作文”占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此前中国文学系的“作文(一)”或外国文学系、史学系、哲学教育系的“作文”被纳入“国文”范围。学程规定每两周作文一次,作文命题要求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与所读的文字(大概指选文)有关,对题材、文体并无明确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国文”中选文比较广泛,涉及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文体。同时,要求学生课外专书阅读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1939年度,武汉大学文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各学院分系必修选修科目表》,将必修课程“作文”改为“各体文习作”。叶绍钧、朱世溱分别为中国文学系二年级、三年级讲授此课程,每周一小时[13]。1941年度至1944年度,徐天闵、胡守仁等人为中国文学系二年级讲授“各体文习作”,每周二小时;朱世溱、黄焯等人为三年级讲授“各体文习作”,每周一小时[14]。1945年度至1947年度,文学院将“各体文习作”与“历代文选”两门课合并为必修课程“历代文选及作文”,由黄焯为中国文学系二年级讲授,每周三小时[15]。1948年度,中国文学系一年级设必修课程“写作实习”,每周二小时,一年授完;同时设有选修课程“国文选读与习作”。二年级第一学期设必修课程“现代散文选读与习作”,每周三小时;二年级第二学期设必修课程“现代小说选读与习作”,每周三小时;三年级第一学期设必修课程“现代散文选读与习作”,每周三小时;三年级第二学期设必修课程“现代小说选读与习作”和“现代诗歌选读与习作”,均每周三小时;四年级第一学期设选修课程“现代散文选读与习作”,每周三小时。本年度,与“作文”相关的课程明显增多,并细化为不同文体,既有必修,也有选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散文、诗歌都冠以“现代”之名,显然指的是“新文学”,而“习作”当然是指语体文写作。1949年度,文学院课程大大精简,中国文学系一年级设必修课程“写作实习”,每周二小时,一年授完;二年级第二学期设必修课程“现代小说选读与习作”,每周三小时;三年级第二学期设选修课程“现代诗歌选读与习作”,每周二小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