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文》月刊第1期出版之前,闻一多在致饶孟侃信中就说过:“我预想公超放洋后,不寒而栗矣!”[23]果然不出闻一多之所料,叶公超放洋后,《学文》月刊出完第4期便无疾而终了。梁实秋对闻一多“承许之万言长文”,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

《学文》月刊停办,学文社并未随即倒灶,曾力图重整旗鼓,计划新办《学文季刊》,主其事者是梁实秋。1935年4月9日,梁实秋在致南京正中书局经理吴秉常信中称:“弟与在平友人叶公超、余上沅等组织学文社,出版《学文》月刊一种,已出四期,旋以叶、余二君相继出国,属弟继续主持其事……”[24]此前,即3月16日,梁实秋曾致信王平陵,委托其向正中书局介绍《学文季刊》出版事宜,并附上了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学文季刊计划》[25]。计划共列有八条,第一条为办刊宗旨:“学文季刊社现拟出版季刊一种,内容专载文学作品,对于左倾理论采坚决反对态度,与生活书店版之《文学季刊》态度不同。”第二条明确表示:“季刊由梁实秋任编辑,负全责。”第八条为“季刊约定撰稿人”名单,包括胡适、杨振声、余上沅、闻一多、叶公超、陈梦家、饶子离(孟侃)、林徽音(因)、谢冰心、梁实秋、赵少侯、沈从文、朱光潜、李长之和陈铨等。除谢冰心、赵少侯、朱光潜、李长之外,其他人都在《学文》月刊上发表过作品。在《学文》月刊上发表过作品的,如废名、钱锺书、李健吾、臧克家、唐兰等,未被梁实秋明确列为“季刊约定撰稿人”。经过梁实秋多次与正中书局商议之后,正中书局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出版计划、经济预计和议据(出版合同书)。但不知何故,《学文季刊》最终还是未能办成。“胎死腹中的《学文季刊》成了梁实秋和‘新月派’同人无法实现的梦想,也留给后人以想象的空间。”[26]

很少有论者注意到,在筹办《学文季刊》的同时,梁实秋还在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日报》上主编过一个副刊——《学文周刊》。

1935年3月4日,《世界日报》第3版头条登载一则启事,称:“自本周起,每星期一,出版《学文周刊》,由北大教授梁实秋先生主编。其创刊号即于今日出版,登在第三张第十二版。”第12版,《学文周刊》刊头处标明:“编辑者:学文周刊社”,“通讯处:内务部街二十号梁实秋转”。第1期第一篇文章是梁实秋以“编者”名义所写的《“学文”的意义》,可以视为《学文周刊》的发刊词。文中说:“这小小的刊物今天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本来用不着小题大做的发什么宣言,夸什么使命,我们只是几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偶然聚在一起,感觉到寂寞,于是办一个副刊,写写文章算是互相观摩,假如写的东西还有点意思,也会对于读者们多少有点解闷的功效。”[27]从其对“学文”意义的阐解来看,《学文周刊》所持的态度与《学文》月刊、《学文季刊》的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同年6月3日,《学文周刊》停刊,共出14期。梁实秋在刊登于第14期上的《学文周刊社启事》中说:“本刊现应世界日报社之请,自本期起停刊。此后拟另行接洽出版处所,一俟筹划完毕,仍当继续刊行。”但此后,始终未见《学文周刊》“继续刊行”。

《学文周刊》多刊登随感、诗歌、译作等,篇幅大都比较短小。梁实秋除用本名外,还以刘惠钧、绿绮、百紫等笔名在《学文周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经常为该刊撰稿的,另有赵少侯、徐芳、郝瑞桓、刘荫仁、温光三、吴兴华、李长之、包乾元、周丰一、陈云生等人。其中,在《学文》月刊上发表过作品的,仅有梁实秋、包乾元和徐芳等3人。其余的大多是刚出茅庐的新人,如周作人长子周丰一和年仅14岁、中学生毕业后考取燕京大学西语系的吴兴华等。《学文周刊》的作者阵容,显然不及《学文》月刊和计划中的《学文季刊》。

值得一提的是,梁实秋创办《学文周刊》,闻一多与胡适、叶公超、余上沅等“平中同人”亦“未捧场也”。

【注释】

[1]原载《长江学术》2020年第4期,与戚慧合署。

[2]梁文蔷:《为梁实秋〈谈闻一多〉补遗》,《今晚报》2006年5月16日。又见梁文蔷:《春华秋实》,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版,第111页。

[3]闻立鹏,张同霞,闻丹青:《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280—283页。

[4]原稿中,“精彩”或写作“精采”。

[5]从“若潦草塞责”至“有精彩始能服人之心耳”,手稿中以铅笔括起。

[6]闻立鹏,张同霞,闻丹青:《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277页。

[7]叶公超:《我与〈学文〉》,《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255页。

[8]第1期版权页署“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一日出版”,实际出版时间可能延期了。

[9]1934年3月1日,闻一多致信饶孟侃,称刊名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意,“在态度上较谦虚”(见《致饶孟侃》,《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4页)。

[10]梁实秋对《匡斋尺牍》评价甚高,认为“在《诗经》研究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解释《诗经》”(梁实秋:《谈闻一多》,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4月版,第55—56页)。

[11]1927年7月,闻一多曾有一篇长文《诗经的性欲观》就连载于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12]闻立鹏,张同霞,闻丹青:《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275页。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152页。

[14]题下标注“马克思作(节译KarlMarx:Nationalokonomie und Philosophie)”。

[15]原刊为“马克斯”。

[16]原刊无“,”。

[17]今通译为《雅典的泰门》。

[18]程慎吾译:《莎士比亚论金钱》,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1932年12月10日第6期。

[19]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卞之琳文集》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81页。

[20]原刊为“马克斯”。

[21]原刊为“马克斯”。

[22]原刊为“马克斯”。

[23]《致饶孟侃》,《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5页。

[24]参见王京芳:《梁实秋、正中书局与〈学文〉月刊的续办》,《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5]《梁实秋手迹》,《出版博物馆》2010年第1期。

[26]陈子善:《梁实秋与胎死腹中的〈学文季刊〉》,《东方早报》2010年6月27日第B13版。

[27]编者:《“学文”的意义》,北平《世界日报·学文周刊》1935年3月4日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