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程开设情况
武汉大学文学院始终坚持两大“培养目标”:一是造成专门的学者,同时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通人;一是养成学生自动读书研究的能力与习惯[6]。围绕这两大目标,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教育系和史学系都设置了各自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每个系、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专门科(课)目;另一方面,每个年级均有机会选修其他相关的科目,一二年级还设有不少共同的科目。其中,四个系都曾开设过一门必修课程“作文”[7]。
1929年度起,中国文学系开设了必修课程“国文讲读及作文”。1931年度起,中国文学系设必修课程“作文”,分“作文(一)”和“作文(二)”两个阶段,一年级讲授“作文(一)”,二年级讲授“作文(二)”。1935年度起,“作文(一)”改为文学院各系共同必修课程。1937年度起,文学院将“作文”课程分为“作文(一)”“作文(二)”和“作文(三)”,并规定一年级讲授“作文(一)”,二年级讲授“作文(二)”,三年级讲授“作文(三)”。1939年度至1944年度,应教育部要求,将“作文”课程改为“各体文习作”。1945年度至1947年度,“各体文习作”与“历代文选”合并,定名为“历代文选及作文”。1948年度至1949年度,中国文学系开设了“写作实习”“现代散文选读与习作”“现代小说选读与习作”“现代诗歌选读与习作”等众多与作文教学相关的课程。
自1938年度起,武汉大学文学院还为全校各院系开设了共同必修课程“国文”,“作文”教学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在武汉大学担任过“作文”课程或与作文教学相关的课程的教员主要有:
谭戒甫(1887—1974),湖南湘乡人,上海南洋大学毕业,1928年9月到武汉大学。
朱世溱(1896—1988),即朱东润,江苏泰兴人,历任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教员,1929年4月到武汉大学。
周贞亮(1876—1933),湖北汉阳人,前清进士,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历任天津南开大学、北平第一师范院教授,1929年9月到武汉大学。
徐天闵(1888—1957),安徽怀宁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讲师、副教授,1929年8月到武汉大学。
苏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人,曾任上海沪江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国文教员和安徽大学教授,1931年8月到武汉大学。
刘异(1883—1943),湖南衡阳人,曾任辽宁东北大学、北平民国学院教授,1933年8月到武汉大学。
汪诒荪(1904—1972),安徽怀宁人,国立北平大学法学士,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历史研究所毕业,1936年9月到武汉大学。
叶绍钧(1894—1988),即叶圣陶,江苏吴县人,中学毕业,曾任北京大学讲师和福建协和大学教授、复旦大学讲师、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1938年9月到武汉大学。
高亨(1900—1986),吉林双阳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河南大学教授,1938年9月到武汉大学。
朱人瑞(1908—?),江西浮梁人,武汉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任江西省立南菁中学、安徽省立宣城师范教员,1938年10月到武汉大学。
黄焯(1902—1984),湖北蕲春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讲师,1939年9月到武汉大学。
周大璞(1909—1993),河南固始人,武汉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任武昌东湖中学教员,1939年9月到武汉大学。
程会昌(1913—2000),即程千帆,湖南宁乡人,金陵大学毕业,曾任金陵大学、四川大学副教授,1941年到武汉大学。
叶瑛(1896—1950),安徽桐城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吴淞中国公学、桐城中学、南开中学等校教员,1942年到武汉大学。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员中向有“旧派”与“新派”之分,“旧派”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新派”主要从事新文学教学与研究。担任“作文”课程的教员中,属于“旧派”的有周贞亮、谭戒甫、刘异、徐天闵、黄焯等人,而朱世溱、苏雪林、叶绍钧等人则属于“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