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的“作文”教学

(一)苏雪林的“作文”教学

1936年上半年,苏雪林除担任“中国文学史”“新文学研究”课外,自3月3日起,还为外国文学系、哲学教育系一年级合班讲授必修课程“作文”,每周四下午二节。其日记记载:

3月3日 余今日添作文课后比较忙碌,整理旧作亦须参考许多材料。

3月5日 下午睡了一觉,预备作文课之讲演,所讲系沈约、谢灵运传论及陆厥传。

3月6日 下午动手改作文。

3月7日 今日拟以一日之力批改作文,幸而进行尚不甚慢,自上午十时后改起,到下午五时前,居然大致毕事。

4月8日 上午将作文课本看完,并批了分数。

4月9日 下午作文二堂,题为(一)哀阿比西尼亚,(二)我于非常时期之准备,(三)特写。

4月30日 今日为余上文学史及作文之最后一日,故心甚高兴。

5月8日 下午一时赴文学院考书,今日所出国文题为:(一)张骞论,(二)“自力更生”之评判。学生多不解第二题之义,岂不看报耶?奇哉!

每次上作文课之前,苏雪林都预备了讲义、参考材料或作文题目。课堂上,她将一部分时间用于讲授写作技巧,一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实践;学生当堂作文,作文簿由她带回批改,待誊缮分数后再发还给学生。这一学期,她为学生提供的多为传论类材料,如李广传、张骞传、沈约传、谢灵运传论、陆厥传、司马迁《〈史记〉自序》等。她对所选材料进行讲解、分析之后,有时会当堂提供作文题目,如《张骞论》。不难发现,苏雪林所出的作文题目,大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时,埃塞俄比亚因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而沦陷,《哀阿比西尼亚》一题就是针对这一事件所出的。由埃塞俄比亚的沦陷,苏雪林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前途,“恐国家形势之迫切,恐不免做亡国奴,故心绪尤为郁郁”[17]。有感于此,她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于非常时期之准备》,希望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有所关切。之所以出《“自力更生”之评判》一题,是因为当时各种报纸上正热烈讨论民族复兴与自力更生的话题[18],苏雪林期待学生对此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判。“特写”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苏雪林以此为题,意在训练学生对真人真事的描写能力。

下半年,苏雪林继续为外国文学系和哲学教育系讲授“作文”,每周二下午三节。其日记记载:

9月22日 下午小觉,一时三刻赴文学院上课三小时,第一小时精神不振,以后即转佳。作文班学生约十余人,较去年略少。

9月29日 饭后小睡,睡起看了一刻钟的报,赴校上课,精神更坏。作文出题二:(一)夸大狂与自信力,(二)外郊漫步。

10月6日 下午欲睡,而心悬悬然,起而改作文。完毕,赴校上课。

10月13日 午餐后小睡,一时三刻赴文学院上课一堂,又上作文课二堂,出题二:(一)天助自助者论,(二)非常时期吾人之准备。

11月24日 下午……接上作文,出题二:(一)慰劳绥远将士书;(二)过去生活漫谭。

12月1日 第二堂上作文课,将柳宗元八记讲完,发还作文簿。

这一学期,上“作文”课的学生不多,仅有十余人。苏雪林共出了六道作文题,其中,《外郊漫步》和《过去生活漫谭》均属于随笔一类,其他题目也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多来源于其所阅读的报章杂志[19]。1935年6月,梁实秋针对当时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十位教授联名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撰写了一篇《自信力与夸大狂》[20]。此文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后,被北平《独立评论》、上海《兴华》等多家报刊转载。苏雪林直接将梁实秋的文章标题作为作文题目,是想让学生也能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天助自助者论》,仍是当时报刊上讨论的热点话题。《非常时期吾人之准备》与上学期的《我于非常时期之准备》相似,也是强调在国家危急之际应有救亡图存意识,但由个体“我”扩大到了全体“吾人”。1936年11月至12月间,日军入侵绥远,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前方战士奋力抵抗。11月19日,苏雪林“看报绥远战争紧急,恐中日战争即将爆发”[21]。她出作文题《慰劳绥远将士书》,意在让学生关心国事、支援前线抗敌将士,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949年,苏雪林在上海《神职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教授国文经验谈》,对其二十多年来的国文教学经验特别是作文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教师出题目“要学生写文章,总该使学生有话说。使学生有话可说,题目宽易是一法,题目与讲授过的教材发生联系也是一法”。最理想的做法是每周作文一次,至少每两周作文一次。“作文宜在课堂之上,必须二小时内交卷,所以养成学生敏捷确切之思考力。不得已乃可作于课外,但一学期中仅可一次。”她还认为,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宜亲自批阅,“阅时先注意其思想之条理,次注意其文句之构造,遇有警策的意思,隽美的文采,亦不妨略加圈点及好评,借以鼓励其兴趣。但浓圈密点和阿谀过当的评语,徒然煽动学生的虚荣心,则在所切忌”。此外,她建议学生于正课之外,多阅读各种书籍报章杂志,并撰写读后札记[22]

多少年以后,吴鲁芹[23]仍记得苏雪林当时的授课情形:“她教外文系的大一国文,到了学校内迁四川乐山,大约是人手不够,这一班国文就扩大为文学院全院的大一国文,可能不包括中文系,至少外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的大一学生,共济一堂。每隔一两星期还要作文一次,而她对作文的批改是十分认真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