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民报》,1943年3月31日创刊,发行人是陈仲山,每逢星期三、六出版,社址在昆明龙井街二十五号。报头标明“本报已依法向内政部呈请登记,云南邮政管理局执照第四八号,中华邮政登记认证为第一类新闻纸”,但后被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以“未经登记”为由勒令停刊[7]。《大国民报》于1943年6月30日停刊,共出27期。关于这份报纸的研究史料极少,据说其主编为194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的熊剑英[8]。《大国民报》停刊后,1943年12月1日,陈仲山又创办《观察报》,约请沈从文主编副刊《生活风》和《新希望》。

为什么要取“大国民”这个报名呢?《大国民报》第1期第1版有一篇《释大国民》,可以视为其发刊词。文中说:“一个大国所必备的条件,除了一般物质要素以外,尚有其他属于精神方面的要素……似应于主权之外,还须这一国家的国民具有一种大国民风度”,“即是一种对人和自处的不亢不卑的态度,发乎内而形诸外的一种高尚的行为”,具备“高尚,豁达,刚毅,果敢,公平,正直,慷慨,牺牲,平等,互助等等人类所应有的美德”。为什么要采取“三日刊”的形式呢?编者在第1期第2版《编辑者言——介绍自己》中也作了简单说明——“昆明的周刊很不少,我们以三日刊与读者相见,并没有‘标新立异’的故意,只是感到在昆明还没有以三日为期的刊物”。

《大国民报》每期4版,各版刊载的内容均有所侧重,且设有不少专栏。具体如下:

第一版包括“时事述要”和“社评”两项,前者的设立,是因为本刊性质接近日报,同时我们为了一般职业青年,平日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按日阅读时事,所以我们想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识三日来的重要新闻。“社评”一项是对当前的时事,作一扼要的解剖,帮助读者对有国内国际局势作进一步的体察和认识。

第二版的文字偏于研究性,多由大学教授及专家执笔。此后,我们打算每逢星期六增设“周末专论”。敦请国内各大学名教授及专家事题撰述。

第三版的内容比较复杂。“小言”想以泼辣的笔调,针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加以批评,以期重建。“旧文新钞”不过是旧话重提,但却希望大家能“鉴古知今”,有所警惕,“大国民信箱”的目的是在暴露社会的黑暗,或为读者解答一些在生活上所遭遇到的问题。不过关于色情一类的问题,则恕不作答。

第四版定名为“艺苑”,刊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稿件。[9]

为《大国民报》撰稿的作者众多,如沈从文、朱自清、吴晗、李广田、汪曾祺、楚图南、曾昭抡、孙毓棠、蔡枢衡、赵玉良、闻家驷、沈来秋、赵令仪、萧成资、葛亮诸、周翰、丁则良、谷苞、谢浩、徐知免、薛理安、李广和、王彦铭、许烺光、萧同文、王道乾、戴子钦、刘北汜、袁方等,大都是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有些作家在《大国民报》上所发表的作品,或未收入其全集,或已收入但未注明原始出处。李广田在《大国民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即《谈创作》,载1943年3月31日、4月3日第1期、第2期第4版《艺苑》;《谈新诗》,载1943年4月21日第7期第4版《艺苑》;《〈论语〉的文章——论形式与内容的契合》,载1943年5月19日第15期第4版《艺苑》,署名黎地。最后一篇没有收入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李广田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