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产房”
树巢是中华秋沙鸭的家,也是它的“不动产”。动物与人类一样,只有安居才可乐业,才可繁殖。
20世纪70年代初期,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状况良好,中华秋沙鸭繁殖空间很大,繁殖密度也合乎情理。一切自然天成,也就无须担忧。可是,20世纪末,乱砍滥伐吞噬大片林地,法律法规虽三令五申,禁止砍伐,然而,河岸边胸径足够粗的且适宜营巢有树洞的青杨却比从前少了许多。可用于孵化的巢穴一下子紧张了,如同新婚的夫妇没有新房,这是多么尴尬的事。中华秋沙鸭的树巢,必须是粗大的带有树洞的树木,离水不能太远。适合中华秋沙鸭筑巢的树木已经少见了,势必影响它们种族延续,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树洞孵化,它们就会继续北上,去寻找其他栖息地。
中华秋沙鸭一旦“移民”他处,将会遗忘长白山这个它们曾经生活的家园。
怎么办?中华秋沙鸭数量日益减少,朴老师和科研组的人员在担忧中,也在困惑中。
中华秋沙鸭种群濒危状况已经告急,朴老师愁眉不展,若想中华秋沙鸭不离不弃长白山,必须给它们一个安稳的家。此后,朴老师一遍遍在河岸林地踏查,在观察中发现,原来人类乱砍滥伐已经破坏了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同时,水域污染导致鱼类资源减少,也影响到中华秋沙鸭安居乐业和繁殖生长。朴老师急忙召集鸟类专家们,共同分析影响中华秋沙鸭生存的因素,建议通过地区法律法规去约束及限制因修建旅游娱乐设施而破坏生态的行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也积极采纳朴老师和专家们的建议,不久,在头道保护站辖区建立了中华秋沙鸭保护监测基地,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这里。
然而,如何提供孵化的“产房”又是新的难题。
朴老师与几位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提出:为中华秋沙鸭制作人工鸭巢用于繁殖。
这是一项专业而严谨的工作。人工鸭巢以木材为主要框架,他们严格计算人工鸭巢洞口的直径;同时,在夹层里灌注聚苯乙烯泡沫,轻便坚固,安全保温;还在巢内搭建便于雏鸟爬出的网壁,铺上干草和刨花等材料;在人工鸭巢的出口立面贴上大青杨或椴树等老龄阔叶树的树皮——尽其所能去模仿天然树洞的样子。
2013年,朴老师带领团队开始行动了。在大树上初次安装五个人工巢穴,这是中华秋沙鸭五星级的“产房”和“育婴室”,想来,鸭妈妈不再为哺育下一代而担忧了。然而,试验结果并不理想。朴老师思忖其中的原因,为人工巢选择何种材料而绞尽脑汁。他在北景区拍摄时,偶然间碰到圆圆的木桶,一看是垃圾桶,人工巢的尺寸在大脑中频闪,与眼前垃圾桶基本契合。他完全可以找景区索要这个垃圾桶。可是,建“产房” 的心情迫切,容不得老人家迟疑,他夹起垃圾桶回到博物馆。随后找来工人,按尺寸改制巢穴洞口,连夜就挂在中华秋沙鸭保护监测基地河边的树上。之后,以垃圾桶为灵感不断改进人工鸭巢的建造方式,尽其所能营造适合中华秋沙鸭筑巢的环境。
次年,人工鸭巢成功吸引一只雌鸭在此安家,朴老师亲眼见证这个人工鸭巢孵化出来的小精灵,在鸭妈妈的鼓励下,一只只小精灵摇摇摆摆挤到巢口,张着毛茸茸的小翅膀和小足蹼,从十多米高的人工鸭巢中奋力跃下。
这一刻,老先生喜极而泣,他名副其实地成了中华秋沙鸭的“接生婆”。
人工鸭巢成功了!
此后,中华秋沙鸭数量逐年增多。在中华秋沙鸭物种的延续上,朴老师功不可没。他带领他的团队默默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为了保证濒危物种的正常繁殖,实现种群数量恢复,老人家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心血和汗水。
中华秋沙鸭一直作为生态试纸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人工鸭巢助推中华秋沙鸭数量增加,无可非议地验证了长白山区生态之美。适合中华秋沙鸭生活的区域,必有山清水秀的风景,必须生物资源丰厚,必是生态环境优良。因此,长白山的大美,由中华秋沙鸭来验证、来评说、来传播。中华秋沙鸭成了鲜活的广告,成为吉林的旗舰物种、黑土地的名片。
那一个个仿真的鸭巢,成为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记录着中华秋沙鸭的成长史,讲述着吉林生态的变化,也记载着朴老师保护中华秋沙鸭种族延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