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跳也有理
斗转星移,这是发生在又一个初夏的故事。
头道大桥一号巢雏鸭要出巢了。
这个消息让我非常兴奋。一号鸭巢是人工巢,坐落在头道大桥中华秋沙鸭保护监测站黄色小木屋的对面。巢箱用木板制成,表面涂上了蓝绿色的漆,挂在青杨树上好多年了,风吹日晒,颜色与树林融合。
这个巢箱一直没有雌鸭入住,这是第一次当产房。然而,住进这个巢的雌鸭却不是第一次当妈妈。它应该是在2015年初为鸭母,当时安家在保护中心中华秋沙鸭保护监测基地的三号地,入住的也是一号人工鸭巢。挂有一号鸭巢的青杨树周围有铁栅栏围着。这只雌鸭首次当母亲,一直都在很精心地孵蛋,谁知却被一条松花蛇盯上了。这棵树周围的铁栅栏,给松花蛇偷袭带来便利,再者初当母亲经验不足,蛮有经验的松花蛇便把它当作了目标。当松花蛇钻入树洞偷袭时,这只年轻的雌鸭正好在孵化,一场激烈的搏斗后,雌鸭的嘴角被蛇咬伤,只好逃走,无奈放弃即将破壳而出的鸭宝宝。首次孵化遭受攻击,给这只雌鸭带来了伤害和恐慌,嘴角又留下圆圆的疤痕。
中华秋沙鸭看起来都是同样的容颜和装扮,没有特殊的标志,人类很难辨别出个体差异。唯有它,嘴角的疤痕,不仅让摄影人记住,还成了科研记录的标的物。但凡见过它的人都喊它“豁嘴”。
今年春天,它与鸭爸爸水面恩爱时,我是局外人,却目睹了一切。这个鸭妈妈体态明显臃肿,在水面游动缓慢,青春那股活力已经躲在目光的深处,与年轻雌鸭比较,明显已经衰老。在求偶期间,雄鸭很钟情于它,一直陪它入巢,陪它觅食,没有移情别恋。当十枚蛋全部产下,豁嘴开始孵化时,雄鸭才不舍地离开。
两日前,十枚蛋全部有了裂痕。前一天,某电视台为了拍摄鸭宝宝出巢前的动态,在一号巢顶安放了录像设备。这一切是在豁嘴外出觅食时暗地里操作的,却被机警的豁嘴察觉,它在树巢周围一遍遍徘徊,已近天黑仍不回巢。电视台人员无奈,只好拆掉设备。随后,豁嘴才放心地回到巢箱。
雏鸭已经破壳二十多个小时了,巢内又遭遇录像的干扰,电视台人员汲取前几次录像失败的经验,担心鸭妈妈也在黎明一抹白中,带着鸭宝宝悄悄离开,他们三点半就来到了头道大桥监测小木屋。晨光渐渐透过树梢照射在河面上,周围的小鸟也开始晨练,不管不顾地唱着晨曲。唯有豁嘴安静得似乎不存在,在场的拍摄人员都在苦苦等待豁嘴的出现。
这个人工巢的位置比较理想,鸭巢下是水面,雏鸭跳到水中再弹起的画面一定很精彩,而拍摄的地点在观察小屋中,与野外拍摄相比,可避风雨,尽管林中阴冷,但也是很惬意的场地。这里是科研基地,外来拍摄人员无法进入。可是,媒体记者的身份便是入门的钥匙。所以前来这里拍摄的人,大多与媒体有关。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在雏鸭跳巢期间,这里成为焦点。一号巢对面的四个拍摄小屋都摆满了“长枪短炮”,就连小屋旁边地面的斜坡上也搭起了帐篷。
苦苦等待六个小时,豁嘴在九点五十分第一次探出头来,眺望片刻又退到巢里;与此同时,两只亚成体鸭一直在周围吵闹。截至正午时分,豁嘴先后探头八次。每次探头,摄影人都要屏住呼吸,小木屋周围顿时异常宁静。过了一会儿,河面有一只雌鸭在游动,好似散步,又像等待。桥下一只雌鸭带着十二只雏鸭游过来,这群鸭是在头道白河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孵化,就在两天前跳巢。豁嘴钻出巢箱,在水面四处游走观察动静,发现远处飞来了两只雌鸭在靠近它,由于中华秋沙鸭争夺鸭宝宝的习性,它警惕地“嘎嘎”叫了起来,似乎在叮咛雏鸭不要跳下来。等它驱赶走“入侵者”后,在河面简单觅食,停留十几分钟才又飞回鸭巢中。
午后一点半,豁嘴第九次探头,前半身探在巢口,观望足足五分钟,就这样连续探头十五次。对面的摄影人几乎被豁嘴探头弄得恍惚,心态都要崩溃了。打破常规,不按套路出牌的豁嘴让摄影人恨不成爱不得。我不敢错开眼球,不得不放弃了午饭,真怕一转身一眨眼又错过跳巢的十几秒,那将成为一年的憾事。
山里暮色来得早,下午四点二十分,河面已经看不到阳光了,美丽的树影也没有了亮度。所有人都被豁嘴折腾得筋疲力尽,对雏鸭跳巢都不抱有希望了。这时,豁嘴居然跳出巢箱,同时,一个小家伙也随着豁嘴跳下来,这只小鸭子应该是这窝雏鸭中的长子。豁嘴“嘎嘎”地叫着,仿佛告诉雏鸭:“现在下面很安全,宝宝们要勇敢,要飞翔。”可是,留在巢中的雏鸭似乎没有听到鸭妈妈的话,依然纹丝不动。豁嘴焦急地在树巢下“嘎嘎”地叫个不停,无奈又飞回到巢营。不知道是雏鸭胆怯,还是洞口过高,鸭妈妈需要亲自做思想工作。六分钟后,豁嘴出巢伏在水面,仰起头继续“嘎嘎”呼叫鸭宝宝出来,原本雌鸭声音并不优美,此时显得更加沙哑,又夹杂着焦急。鸭宝宝很倔强,对鸭妈妈的呼唤“无动于衷”。豁嘴再一次归巢,对雏鸭是批评,还是鼓励,不得而知,但是,依然没有结果。直到豁嘴第三次回到树巢,又再次在巢下呼唤,雏鸭还是没有跟着跳出来。
休息
此时,似乎时间停止,等待拍摄的人都顾不上拍摄,有担忧,有疑惑,人人都很紧张,这个场面从未遇见。我的耳畔似乎传来缥缈的声音:“不跳不跳就不跳。”我无法给雏鸭助力,也无能帮助鸭妈妈,我只有焦急,急得我都想跳入河里,为小鸭子做个示范。
时钟的指针已移过傍晚五点,一片乌云不合时宜地飘来,随后下起小雨。豁嘴无奈地“驮”着长子奔向下游。
巢内尚未跳出来的雏鸭怎么办?
在场的人,焦躁变成了担忧。这时,朴老师果断派小秦上树探看究竟。
小秦掀开巢箱的顶盖,小家伙们蜷缩着靠在一起,似乎在抱团取暖。雏鸭看到小秦后,更加惶恐,九只毛茸茸的小家伙紧紧拥挤在一起成了一个圆圆的毛球。小秦小心地握住一只雏鸭,送到巢口,小鸭子居然舒展全身,舞动两只枝丫般的翅膀,以飞翔的姿态勇敢地跳到河水中。在小秦的辅助下,一只、两只、三只……九只雏鸭勇敢地完成跳巢,小鸭子跳下来的瞬间,鸭妈妈也飞快地游来,“嘎嘎”不停地呼唤。小鸭子听到妈妈的呼叫后,以闪电般的速度乖巧地向妈妈身边靠拢。可惜,团聚的时间短暂,桥下那带着十二只雏鸭的鸭妈妈,似乎练过轻功,踩着水面狂奔而来,明目张胆地抢走豁嘴的十只鸭宝宝。两个鸭妈妈为了争抢雏鸭而“浴血奋战”。半小时的追赶厮杀,豁嘴悲惨地输给那位年轻的鸭妈妈!
大自然多么神奇!强者为王是不变的真理,动物们一代一代用健康的基因繁衍后代,这些遗传习性都是生存的本领。中华秋沙鸭延续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古老的遗传密码,才得以一直生存延续下来。
一场超乎寻常的跳巢之旅,改写了书本中的相关记录。如果没有录像设备的干扰,如果没有密密麻麻摄影人的关注,雏鸭可能就会顺利跳巢,而豁嘴也有可能避免被夺走鸭宝宝。
干扰也是一种破坏。中华秋沙鸭机警的天性、低调的性格,真的不适应追风者为之“吹捧”。
镜头在不断增加,拍摄行为持续密集,鸟类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险象环生。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扛起“长枪短炮”来到丛林中,都想用镜头记录中华秋沙鸭的“惊鸿艳影”。在亲近自然、关爱中华秋沙鸭的同时,不应随意超越它们的安全范围,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尤其跳巢于它们而言是多么神圣。有时候,保持适度的距离也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完美,尊重动物的拍摄,才是真心亲近自然。
雏鸭借助人力完成跳巢是教训,源于人类干扰。这件事能否给拍摄动物的摄影人敲响警钟,还是只会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