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山水间
唐代诗人李白留下名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
如果不是随中华秋沙鸭南迁而来,壶瓶山在我的眼中永远是陌生的,兴许今生都不会与它相遇。邂逅如此原生态的美景,实属意外的收获。被美景陶醉之时,内心默默感激中华秋沙鸭。此行,它们是媒介,我死心塌地跟随它们而来。
山清水秀的壶瓶山滋润人心,灵动的中华秋沙鸭更因神秘而俘获人心。顺南坪河路旁的山路去往中华秋沙鸭监测站茅竹河检查站途中,晨起雾大,能见度不到一米,面包车几近爬行,似乎在云雾中飘着。渐渐前行中,阳光穿透云雾,给山谷镀上金色。远望山峰,薄薄铺着一层雪,就在昨日,这里迎来了小雪。停车拍照凝成记忆,山峰、云雾、梯田……美爆了双眸,美爆了手机。
停车欣赏风景似有能量注入,收起相机和手机回到面包车,继续前行时,大家觉得疲劳顿减。前行在山岩凿开的崎岖道路上,路的上方是悬崖峭壁,车子在半隧道下行走,右边是垂直的峡谷,曲折的山路让人无法预知前方路况。就在三天前,在茅竹河下游处,科研人员发现中华秋沙鸭在此地段捕鱼。上午十点我们到达壶瓶山镇南坪村检查站时,这里正在修复塌方河道,水质暂时受到污染,水面浑浊,中华秋沙鸭不会逗留于此。前方的路无法行车,只能放弃这里的踏查,掉转车头回返。整整一上午,没有见到中华秋沙鸭,却遇见不一样的山峰。
午饭在当地的土家菜馆就餐,原汁原味土家菜,辣为主调,与辣无缘的我,本想吃些米饭饱腹,可是,吃惯了东北大米,这里的米饭无法满足我的味蕾。出发前,朴老师准备了东北大煎饼,一向对食物挑剔的我,把煎饼撕成小块来饱腹。不知为何,送入口中的玉米煎饼格外香甜,每一口都是童年的美味,都有家的味道。
午后一点继续出发,六人分成三组,其中两组在不同河段搭起掩体,架起摄影设备静候中华秋沙鸭的到来。我无设备,由小余陪我去龙洞峡踏查,途中居然遇到十只中华秋沙鸭,没有专业相机,只能简单拍摄几张照片作为资料。三点半到达壶瓶山大瀑布,这条道路风光险峻奇美,偏巧一束光芒在山峰顶端倾泻而下,似乎从天而降,感觉自己在画中游。
返回的途中,在龙文峡又遇见五只中华秋沙鸭,两只雄鸭和三只雌鸭,其中一只雄鸭的翅膀受伤,独自玩耍。想必它就是常年留在这里而不迁徙回长白山的雄鸭。一番观察,发现它的左翅膀并不灵活,断翅求生,伤得不轻,相当于人类的“伤残六级”。万物皆充满奇迹,自然有良药。相信它在这里能够安全地生活下去。这里稀有动物很多,一定有它潜在的天敌。这里鱼儿丰富,一定有偷偷撒网的人。只是无法知道这只伤残的野鸭因何受伤,谁又是罪魁祸首。真希望它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它飞,飞过绝望,带它飞,飞回家乡。
鸟类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依靠迁徙完成,影响鸟类迁徙途径的因素有地表的地形、植被类型,还有天气以及鸟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等。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迁徙的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还要抵御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飞越数千里,历经重重危机。但是,这却是它们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大自然,从来都是优胜劣汰。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是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一个归来的承诺。冬去春来,一年间迁徙两次,终生如此。途中跨越山川海洋,途经沙漠丛林,经历风霜雨雪,逃脱人类捕杀,它们却从未停止。跟随成年候鸟并肩而飞的幼鸟,还要记住路线,还要熟识地表,这是候鸟的坚持,也是候鸟与生俱来的生存规律。
中华秋沙鸭为了生存,在北方大雪纷飞时从长白山出发,待到春暖花开时归来,回到生养它们的家园。幸存者,完成回归的承诺。常年生活在壶瓶山的这只中华秋沙鸭,因为翅膀的伤而影响飞翔,无法履行承诺,这也将是它终身的遗憾。壶瓶山成为它的家园,生它养它的家乡却成了远方。
四点三十分回到壶瓶山小镇。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专家贺春容居然是位小女子。我们到来之际,她正在石门县出差,获悉朴老师到来,急忙返回。由于县城的道路维修,回到壶瓶山已经傍晚,她带着疲倦与朴老师见面。她早已熟悉朴龙国这个名字,有幸见到朴老师让她很意外,也很兴奋。
她一直有个梦想藏在心里很久,她想在壶瓶山为中华秋沙鸭搭建人工巢,让中华秋沙鸭在壶瓶山繁殖。见到朴老师后,便迫不及待地探讨这个问题。她认真地与朴老师探讨人工巢的细节,朴老师也详细地介绍人工巢的相关数据。
壶瓶山是她的家乡,因为对家乡的爱才会萌生留下中华秋沙鸭的念头。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爱家乡,也爱中华秋沙鸭。那一刻,我暗暗妒忌。中华秋沙鸭是长白山的孩子,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让它们永远在长白山这个家孵化成长。
中华秋沙鸭是候鸟,来到这里是旅居,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性。我的心里一遍遍强调着,生怕中华秋沙鸭喜欢上这里,如同冶河的黑鹳迷上旅居地,担心它们喜欢上这里的人工巢,那样,它们也许会忘记回家的路。
小女子的这份敬业和认真,也在潜移默化地感染我。只有我们善待中华秋沙鸭,才会永远延续这份不离不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