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之鹰
有缘的人早晚会相遇。我自从开始观察中华秋沙鸭,便与朴老师结下了缘分。
在自然保护者的名册里,中华秋沙鸭摄影第一人当属朴龙国;在全国自然博物馆中,制作中华秋沙鸭标本最多的人还是他老人家。想必老人家的网名也应该与中华秋沙鸭有关,结果不然,朴老师的QQ和微信名称都是“长白山之鹰”。初见这个名字,我满是好奇,这个名字有何来历,我一直在心中猜测。可是,老先生是倔老头,语言精而短。他说话没有冗长的铺垫,常常直奔主题,最初与倔老头交谈是一件让我怵头的事情。
还好,遇到难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一页页地翻看,一字字地寻找,终于解惑。
原来好多年前,一名大学生登长白山时迷路了,不幸坠下悬崖。山高路陡,就连急救队都束手无策时,有人想到了老先生,因为他是长白山的“活地图”。老先生在长白山工作近四十年,山川地貌谙熟于心,最主要他经常给来长白山科学考察的人和外地摄影人当向导。这次悬崖下的救援任务遇到了难处,急救队便求助老人家。老人家踩着峭壁一步步挪到悬崖谷底,几次险些坠落,幸亏老先生身手敏捷,最终把坠崖的学生连背带扛带出谷底。后来,长白山管委会授予他“长白山之鹰”的雅号。
与朴老师接触,由陌生到熟悉后,老先生才打开话匣子,给我讲起他的故事。
1976年,他从吉林省林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工作。最初,他是维东站的巡护员,具体工作是在长白山西坡的戗子里看护森林。老先生就在那段光阴里天天巡山,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自从踏入长白山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造一座长白山自然博物馆,收录长白山的动植物资源标本和资料,记录长白山的神奇和美妙,之后推介给旅游者欣赏以及留给后人作为资料。
这是一份传承,更是一份责任。
梦想在老先生年轻时就孕育了。有梦的人,上天都会眷顾他。工作经验在积累,工作成绩节节高。1992年,他担任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馆长,同时,还担任长白山科学院副院长。
长白山老自然博物馆在1986年就建成了,建筑面积两千 六百平方米。2006年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成立后,随着科技手段的丰富、标本和资料的增加,已经使用了二十年的老博物馆面积显得狭小,博物馆展示区看起来也陈旧不堪。为了更好地接待参观者,重修博物馆势在必行。
新的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必须有长白山博物馆人的第一手资料。老先生自然成了筹建新馆的主要项目负责人。这次筹建新馆,各展区陈列内容耗时五个月设计。新博物馆内需要六百多张摄影资料来展示长白山的风景和生物,其中有五百多张都是老先生拍摄的,因为其他摄影师不会系统拍摄长白山的动植物,尤其是很多地貌和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痕迹鲜为人知。为了拍到第一手资料,他四处奔波,长白山很多沟谷都留下了老先生的足迹,一天驾车跑千里都是平常事。
2009年春天,老人家为了拍摄一张嫩江和松花江汇合并流入松花江干流的图片,与同事驱车跑到扶余县(现为扶余市)三岔河地区。抵达后,虽然手握地图,但因不了解当地地理情况,只能逢人就问。那天突降大雪,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汇流处。老先生在河边拍摄几张照片后,觉得角度偏,拍出的图片缺少主题的张力,他并不满意。于是,他竟挽起裤腿蹚着河水靠近两江汇合形成的Y字形处。那里水流湍急,他的脚刚踩到青石的绿苔上,突然身体下滑。同事见到这一幕都吓傻了,慌乱地疾呼:“馆长快上岸,危险!”老先生在青石上,根本无法站稳,最终还是跌进水里。幸亏此处礁石甚多,才没有被冲跑,随后他从冰冷的河水中挣扎爬到岸边。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展出动物标本、植物标本、矿石标本和土壤标本,朴老师带着学生踏遍长白山的角落,一起去收集标本和制作标本,他的皮肤被防腐剂腐蚀得伤痕累累,最严重的一次制作标本时手指被电钻碰到而严重骨折。
四年艰苦付出, 2010年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在二道白河镇拔地而起。新博物馆建筑面积五千六百平方米,是旧馆面积的两倍还多。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中的是长白山的大型沙盘,有山峰,有沟谷,有水流,逼真地展示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全貌。展馆中还有关于长白山的动植物资源,长白山的森林生态,长白山的矿产、珍稀药材,以及天池怪兽传说的介绍。动物展厅里,按照动物在自然界捕食、起居的真实形态制作成的标本,用背景板加以装饰,形态各异。生态展厅则以实物、图表、照片方式展示长白山四个垂直的植物带。整座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就是长白山大自然的缩影,这里凝聚着老先生及博物馆员工们对长白山深切的爱。
长白山是鹰的家园,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更是老先生的家园。“长白山之鹰”实至名归。